抗旱树种----印度楝造林技术

2012/5/12 8:00:57

印度楝变亦称印楝,原产于印度、缅甸、巴斯坦等国,是一种喜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充足、耐土壤贫瘠且生长的热带或来热带乔木树种。印楝多自然分布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干热地区,适生区年降水量在350-20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40%-90%,在持续干旱半年以上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在年降雨200毫米左右的地方也有自然分布。印楝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在干旱瘠薄的石质山地上也能正常生长,但不耐水淹和渍。印楝生长速度性,人工三年即可闭。目前有几十个国家引种印度楝,主要用于防风、固沙、保土、涵水、环境绿化、生态林和经济林。我国于八十年代开始引种试验,九十年代云南开始大面积引种栽培,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等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的印度楝生长正常,并已开花结实,且部分种源的印楝素含量还高于原产地。我省于前几年开始攀枝花市进行引种试验,表现良好。
从印度楝种子中提取的印楝素,可用来生产全天然、无公害的广谱性生物农药,广泛用于粮食、蔬菜、森林、经济作物等的灭虫,对200余种害虫有明显的拒食、驱避和杀虫效果,且对温血动物无毒,使用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药性。印楝种子中印楝素的含量达0.3%-0.6%,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制造高效生物农药的最佳植物种类。去年底,省政府把印楝产业化开发作为我替近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实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充分开发印楝的经济价值,使印度楝人工林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种植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逐步取代化学合成农药,实现农业无公害化生产,提高农副产品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食品,让人舞吃到放心菜、放心果,亦可大大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的出口况争力。
印度楝由于具有耐干旱特性和印楝素的杀虫功能,因此引种栽培印度楝,对解决当今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化学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印度楝是经济与生态好结合的抗旱植物品种,是解决干热地区宜林荒山荒坡绿化问题最佳树之一。
人工营造的印度楝,3年生即可开花结实,8年后进入盛果期。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熟盛期是7月下旬。果实一旦成熟,应立即组织采收,一般为手工采集。在果实掉落前清除地表枯枝落叶,敲打树上的果穗,收集打落在地上的成熟果实,然后在清水中浸泡1天,手工或机械搓除果皮和果肉,洗净后晾干,并及时(2周内)播种育苗(因为种子发芽率会随贮存时单延长而降低),确需存放,应混湿沙或黑土贮存,且时间不能太长(3-7周)。印楝的播种期和果实(种子)成熟期一致,为每年的7-8月份。一般采用容器育苗,鲜种直播营养袋内,每袋1粒,及时补播而贮存过的种子,最好先播于苗床,待2片真叶后,再将裸根苗移入容器内培育大苗。培育裸根苗,采用条播,便于管理和通风透光,撒播均匀,并覆土1厘米。苗期管理,即要保持苗床或营养袋湿润,又切忌水分过多,并除草松土和补苗间苗。印楝还可采用扦插育苗,春季0.5-1厘米粗的木质化枝条,用生根粉处理,成活率罗高。苗木出圃前要进行截干,留干25厘米。
干热地区营造印度楝,选择雨季造林,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的雨季初期最好。营造生态林,对土严,但不宜选择盐碱地和阴湿的河谷地带种植;而营造经济林,以获得种子为日,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沃的沙壤土,因为印楝的生长速度与水肥关系密切,造林地应在
山坡中下部,缓坡地带最好。造林前进行穴状整地,栽植株行距为4-3米 3-4米,定植前要施足底肥,特别是营造经济林,施肥不但可加幼树生长,还可覆加结实量。
印度楝的种子如不用来播种,而作为工业原料,除人工敲打收集果实外,可在树下扫集因过熟而自然落地的果实,处理果皮果肉后,要在5-7天内晒干或晾干,并干燥保存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