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草坪腥黑穗病的防治

2012/5/12 10:05:44

一、为害范围:禾草腥黑穗病是188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首次记录,1902年在羊茅草上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病菌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北部的羊茅草和雀麦草上,寄主发病后,子房变为黑粉病粒,不能食用,严重时造成颗粒无收。主要寄主有:多种野生与栽培的雀麦属Bromus spp.、羊茅属Festuca spp.及早熟禾Poa spp.、早熟埃若禾Aira praecox等 二、症状表现: 病原为Tilletia fusca El1 & Ev.属真菌。羊茅草罹病后植株矮化,花序、小花都变短,较易识别,黑色的病粒在颖片内很明显,并从内外稃间突出,不易脱落,而健株种子成熟后很快掉落。罹病的雀麦草与健株难区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序稍紧密,小穗变宽,病粒包裹在内外稃之中很饱满,而健株种子较细长。此菌在美国常与雀麦黑粉菌(Ustllagobullata)同时发生,但后者的孢子堆包括内外稃,成熟后成粉末状。 三、发病规律:病菌孢子通过种子或土壤传播,其中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初侵染源。 禾草腥黑穗病菌属系统侵染,随着种子的萌发侵入植物体内,引起全株发病。影。向孢子萌发的决定因素是温湿度。孢子萌发适温为5℃,约2周开始萌发,3周萌发最多,15℃不萌发。有的菌株在10℃萌发快,5℃萌发率高。光照刺激萌发。秋季(温、湿度适宜)是孢子萌发侵入的最佳时期。冬季在病株体内越冬。 四、病害防治 (1)严格履行检疫法:绝对杜绝从病区引种,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2)药剂拌种:利用粉锈宁、特普唑或立克秀等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拌种。 (3)草坪发病后,可以使用喷克菌800-1000倍液,或阿米西达、醚菌酯等对真菌性病害特效的药剂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