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四季竹种植与管理技术

2012/5/12 12:13:35

一、概述
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山区,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尤其是东南部的乡镇,山涧谷地多,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小溪,土地肥沃,适合优良笋用竹的生长。为了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县科学信息和农业技术局课题组在调查全省竹种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优良笋用竹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选定四季竹作为主栽品种,总结出早出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四季竹"是县科技局课题组从吊丝球竹筛选出的一个优良品种。性喜高温、高湿,在深厚疏松的土壤条件下,生势十分旺盛。种植4个月后,植株可同时分蘖出2-5支竹笋。其笋体个头肥大,新鲜生笋口尝之,甜脆可口,肉质细白无渣,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全年四季均可生长。无论其外观形状或是食笋的品味,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优良笋用竹种。该品种病虫害少,幼竹遇强台风时,自然弯曲,自身增强抗风力而不易折断。其笋秆壁厚而中间空隙小,材质坚韧,是制地板、各种竹器制品的好原料。据课题组的比较分析,该品种比台湾的绿笋具有速生、丰产、优质等优良性状,是目前已知的甜竹品种中之佼佼者。推广优良笋用竹,采用早出高产栽培新技术,可以做到从2月至11月都有鲜嫩的竹笋上市,既可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能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保持水土,将会产生良好的生态农业效益。为了促进海南甜竹产业的发展,现将课题组在实施优良笋用竹栽培推广项目的主要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供生产单位参考。
二、造林技术
1、林地选择与整地。竹林园地的选择,主要是从气候、土壤和地形来考虑,"四季竹"要求年平均气温10-25℃。背风向阳,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适宜在溪流两岸的冲积地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在海拔400米以下丘陵山脚或坡地均适宜生长。根据上述条件,可在北部、东部、南部、中部的乡镇种植。
整地:整地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为竹子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整地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⑴全垦整地,是把竹林地所有的杂草灌木砍掉,清理有用木材后,堆集剩下的杂草、枝叶、进行火烧,采用全面开垦、深翻40厘米、除去石头、树头、树根等杂物,按地形走向,等高拉线挖植穴,每亩挖种植穴33个。穴的规格为0.8×0.8×0.8米。
(2)带状整地是长条形开垦林地,带的方向与等高线保持水平。带宽约2米,带面进行全垦,深翻40厘米。按株行距4×5米挖植穴,每亩挖植穴33个,穴的规格为0.8×0.8×0.8米。在山坡地栽林,必须做成平台阶梯,以维持土壤稳定,减少雨水的冲蚀、流失。
⑶块状整地是块状开垦,根据定植株行距,确定植穴位置后,在植穴点周围2米左右全垦。
植穴挖好后,施足基肥,每穴用有机肥20公斤加1.5公斤磷肥,1公斤三元复合肥与表土充分混合后回填植穴,做好定植前的准备工作。
2、优良竹苗的培育。目前,竹苗的繁殖方法主要是采用竹杆或竹枝扦插育苗,而分株法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繁殖方法。扦插育苗是利用"四季竹"的竹杆和枝条上的隐芽在适合环境下可萌发笋和根系,生成竹苗的特点进行育苗。
⑴竹杆扦插育苗是选1年生隐生芽饱满的母竹,从基部砍断,每节除留主枝一节和周围侧芽外,其余全部剪掉,从节间锯成具有一节的小段为插材。先用清水浸泡24小时,或用生根粉配成800ppm的药液后浸泡8小时,然后扦插在苗床上,注意遮荫,保持苗床湿润。经2-3个月左右,便生根发芽,成苗后即为生产提供种苗。
⑵竹枝扦插育苗是利用主枝的基部分生的次生枝进行扦插,扦插前用生根粉进行处理,然后将下节埋入营养袋10厘米左右,露出3节枝叶,然后浇水、遮荫,保持土壤湿润,30天后可施一次速效氮肥,经验2-3个月生根发芽成苗(此时可见到基部分蘖出笋芽)。
⑶分株繁殖方法。选择生长健壮,枝叶茂盛,无病虫害,秆基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年生幼龄竹作母竹,竹苗包括竹杆4-6节、枝条及地下部分的鞭茎及细根。挖掘时从离竹株25厘米处的外围开始挖,向内逐渐深挖,防止损伤杆基的芽眼,尽量多留须根,在靠近老竹的一侧,找到种竹杆与老竹秆基的连接点,用利刀自鞭茎最细小的部分切断,切口应保持平整。如已裂开,应该用利刀修整,以减少植后病菌入侵而腐烂。挖苗时选择阴天为宜,竹苗挖掘后,立即用潮湿的草袋、稻草或破麻袋包扎根部,以减少日晒及碰伤。一般是采取随挖随植作业,成活率较高。
3、栽种季节及方法。在海南春、夏、秋季均可栽种。
⑴采用分株繁殖方法获取的母竹,其种植的原则应在新芽未萌发前种植,种植方法是:先在备好的植穴中挖个小坑,把母竹或去除塑料袋的扦插苗斜放穴内,以35度为宜,切口向上,以便接存雨水或泥浆灌入,防止竹秆干枯,深度视竹苗大小而决定,通常比原来在土壤中的深度略深5-10公分即可。覆土时分层压实,但勿使土壤完全密实不透气、不透水,以竹苗不动摇为主。覆土后浇水并且覆盖杂草或稻草,盖草不能接触竹苗,以距离10厘米左右为宜。要注意保持栽植穴内土壤湿润。
栽植母株应掌握四点:穴底要平;竹鞭放平;适当浅栽;鞭土密接。
⑵竹枝育成的营养袋苗,在栽种时要去除塑料袋,覆土后注意盖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三、幼林抚育
1、及时补植:对于已死的竹苗要补种,避免影响成林速度。
2、除草松土:春、夏、秋季进行除草松土。第一年可间作低矮的农作物,如豆科作物、绿肥等。当年种植的四季竹,实行间种花生、长春花等短期作物,即可防止杂草,增虽收入,又可利用秸秆进行覆盖,促进竹苗生长。
3、水分管理:竹苗栽种后,若遇到干旱,每隔3-7天浇水一次。要特别注意在竹鞭生长与笋芽分化期进行浇水。
4、合理施肥:可结合松土进行,每年要施肥3次。每株施肥数量为:2月追施人粪尿10公斤,6月施入人粪尿30公斤,9月施猪、牛粪30公斤,也可用化肥兑水后浇施。
5、竹林保护:钩梢留枝8档左右,注意防治病虫害。
四、早出高产栽培新技术
幼笋经过1年的管理后即可成林,一般每亩保留竹250-350株,母竹健壮,结构合理,即可在冬季进行覆盖。
1、覆盖物选择:以竹叶最好,目前海南可选用稻草、谷壳、锯木屑等。
2、覆盖的方法:采用双层覆盖法,下层发热层用杂草、稻草、家畜家禽肥料等,应有一定的湿度,有利发酵、发热,厚度为10厘米以上,但不能太高,否则损伤竹笋芽眼。在覆盖前,首先在竹林周围或平台两边每隔1-2米打下30厘米左右的小竹桩,地上部分留35厘米,用塑料绳在地上30厘米桩高处连结一圈,再用编织袋沿着塑料绳将竹林(株)围住,然后再覆盖。
3、覆盖的时间:以12月中旬至下旬为好。此时覆盖的竹林地出笋旺盛期刚好在大陆高消费的季节。覆盖前,要浇水使林地湿润。
4、施肥的技术:第一次在2月底,每亩用尿素50公斤、农家肥1000公斤施入土中,培土后少量浇水或灌溉。第二次施肥时间在4月下旬,每亩用复合肥60公斤与锯木屑搅拌后,加适量的土壤作第二次培土,如干旱无雨要进行浇水。第三次6-8月,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磷肥80公斤,复合肥5公斤,钾肥5公斤。第四次在12月上旬(覆盖前进行),每亩施尿素50公斤,钾肥8公斤,少量灌水或浇水。
5、竹笋的采收:一般覆盖40天后开始出笋,可拨开覆盖物(土)采笋,采笋后,将表土盖放回原处,再将覆盖物(土)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湿度。采笋的时间是每日清晨最为理想。采切竹笋的位置要特别注意,切得太嫩,收获量小,切得太低,基部不能食用且会损伤基部的笋芽,减少产量及幼笋萌发。一般是在竹笋最肥大处的上方约法1-2厘米处切断,切口要平整,减少采笋后留存的竹笋头腐烂。
当气温回升时,一般在3月中旬后,即可移去覆盖物,留养母竹的株数,要根据具体情况保留存2-4组(每株每组以鞭茎相连之1父1子为原则),每亩留存150-200株,并且延迟到寒露后留存,早留存母竹会影响晚期的竹笋产量。产期结束后,留存的母竹萌发长出枝条和新叶时,即可挖除三年生的老竹枝。
6、合理保留母竹:为了保持竹笋园地下茎处在健壮且旺盛的状态,须逐年予以更新,保存1-2年生的母竹。母竹留存的时间,最适宜的时期为白露后至寒露前,坡面北向地区要早留存,坡面南向可以在寒露留存。母竹留存的早晚与栽培管理、竹子高矮、大小有直接关系,对产量有相当大的影响。选择肥大健壮的母竹留存,产量较高。留存母竹的数量要以当地的自然条件、日照度来决定。一般留存母株数约2-4株,连前一年留存的母竹1-2株约3-6株。母竹应均匀配置且尽量散开,不要集中一处,且选择下部的留存。如在坡地,留存在竹枝上方及两侧,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流失。留存在竹枝下方的因土壤流失容易裸露,影响竹笋的产量及品质。
合理保留母竹的原则是:"挖近留远、挖弱留强、挖密留稀"。
五、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⑴竹螟:俗称竹苞虫、竹卷叶虫。幼虫卷食新竹叶。防治方法:a、在冬季对新竹附近的土壤进行深,减少虫茧。b、化学防治。用对硫磷400倍或功夫800倍药液防治幼虫。c、提倡生物防治。据浙江报导,主要是长期用赤眼蜂防治,每亩释放量为15万只。
⑵竹刺蛾:俗称辣子。主要是幼虫危害竹叶,5月化蛹,6月成虫,7、8月危害,9月入土结茧。防治方法:a、冬季竹园垦复,刮除竹蔸附近表土深埋。b、化学防治:用敌百虫800倍液或"灭百可"1000倍液喷雾防治。
⑶竹蚧虫:俗称壳虫。成虫寄生吸食汁液,造成新梢叶芽萎缩、发黄、枯死。防治方法:a、化学防治:用功夫、安绿宝等农药进行杀虫。b、清理竹园、烧掉枯枝落叶。
⑷竹笋象虫:俗称象鼻虫。成虫以竹笋为食料,经蛀食后的竹笋形成很多小孔。防治方法:a、人工捕杀。b、出笋之前,用敌百虫500倍液,或杀灭菊脂1000倍液进行喷施。出笋后每5天喷一次即可杀灭该虫。
六、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⑴细菌性萎凋病。其特征是多发生在一年生以内的幼株及幼笋。从顶端开始萎凋,最后干枯。幼笋得病后发育不良,折断之后闻有臭味。笋壳由下往上逐渐萎凋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