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黑毒蛾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2012/5/13 9:35:49

茶黑毒蛾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一代是主害代,越冬代次之,且在年度间差异甚大。将发生危害程度分成轻、中、重三级,茶黑毒蛾,又名茶茸毒蛾。在普洱茶区年发生4-5代,尤以四代危害严重。普洱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现有茶园面积136万亩,100%茶园分布在山地。近几年在不同茶山,都有零星为害。2009~2010年的两次大面积爆发成灾,均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进行预测预报、田间调查虫情,及时向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汇报,积极应对病虫疫情,提出预防、防治茶黑毒蛾的技术措施,在普洱农业、普洱茶讯、普洱信息网上公布宣传。


茶黑毒蛾


  一、发生原因分析
  1、由于近年来的全球变暖、暖冬和春暖及普洱茶区冬春季雾大、空气潮湿的气候特点,为茶黑毒蛾的安全越冬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增加了越冬后的有效虫口基数,为2009~2010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
  2、近年来开垦种植的咖啡、橡胶、水果、茶叶等集中连片绿色基地的建立,破坏茶黑毒蛾天敌生存环境,扩大茶黑毒蛾生存繁殖的空间,致使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散失。
  3、管理粗放、导致茶园生态环境下降虫源增加,伴随着2007年以来普洱茶市场的“炒茶疯狂”、过度采摘,茶树抵抗力下降,过后的产品积压,茶价走低,大量茶园放荒,给茶黑毒蛾生存带来了有利条件,从而增加各代虫口基数。
  4、茶价下跌,有机农药价高,茶农防虫没有积极性。近年农资产品和劳动工资连年提高,茶价下跌,茶园管理好,加工质量高,才稍有赢利或收入平衡,若经营管理跟不上的茶农或茶企,基本上是没什么效益,部分茶园放荒,大大降低了茶农打药防治,除草精耕的积极性,给茶黑毒蛾严重发生提供有利条件,以致一经发现已严重成灾。
二、生活习性
年生4代,安徽年生4—5代。在浙江一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有不完全的5代。常年以第一代危害最严重,越冬代次之。以卵在茶树叶背、细枝或枯草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孵化。2、3、4代幼虫分别发生在6月、7月中旬一8月中旬、8月下旬一9月下旬。成虫趋光性强,白昼静伏,夜间活动,羽化后当天即行交配,把卵成块或散产在茶丛中或下部叶背处。每雌产卵100一200粒,卵期7—10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群集老叶背面取食叶肉,2龄后分散,喜在黄昏或清晨为害。幼虫期20一27天。老熟后爬至茶丛基部枝杈间、落叶下或土缝里结茧化蛹。蛹期10—14天,成虫寿命5—12天。该虫喜温暖潮湿气候,高温干旱年份发生少。
  三、防治对策
  针对以上茶黑毒蛾发生的原因,结合普洱茶区的自然环境,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要及时开展茶树虫情调查: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摸清辖区内茶黑毒蛾发生面积,发生地点和危害程度,采取应急预案措施,及时向体系上报灾情。发布虫情预报,及时组织防治,以免造成严重虫灾。
  2、清园除草,修剪封园,消灭虫源。利用今冬明春对已发生茶黑毒蛾的茶园进行人工摘除越冬卵块,蓬面修剪减少翌年虫源。同时加强中耕除草,用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茶园封园管理,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生物防治。在茶黑毒蛾发生的茶园,应保护利用好茶黑毒蛾黑卵蜂和绒茧蜂。
  4、物理防治。可根据茶黑毒蛾的趋光性,使用杀虫灯进行诱蛾。从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示范基地灯下诱蛾情况分析,在茶黑毒蛾羽化盛期,每个灯下,每晚都有上百个成虫出现,诱杀效果明显。
  5、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经多次试验及生产上应用情况分析、力胜(印楝素和除虫菊素)植物源农药,在茶黑毒蛾三龄期以前用药,防效达75%,万喜(苏云金杆菌)250倍防效达90%,可选择使用这类农药防茶黑毒蛾。用药时应注意叶背均匀喷雾,每次用药后要掌握好安全隔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