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牡丹忆千秋

2012/5/15 19:00:18

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洛阳牡丹也显得格外的不同,下面我们就牡丹的特色和文化历史来回顾一下。牡丹在一千多年前,被引种下山,它才渐渐变得雍容华贵,被人们称为国色天香的“花王”。“花王”源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它在唐代就有盖花之美了;它又名木芍药,是因花似芍药而茎为木本,也说明它的有名在芍药之后。关于牡丹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说:武则天称帝后,于寒冬下诏要百花开放,为她庆功,“时至众花多开,唯独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贬牡丹到洛阳去,这就是后来洛阳牡丹最盛,因而取名“洛阳花”的经过。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洛阳牡丹的诗句。北宋时期,社会暂时出现了安定升平的景象,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纷纷在洛阳修建府第别墅,争相辟筑花园,雇花匠培植各种牡丹。“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谁道鲜花如锦秀,人将锦秀学群花。”从司马光的诗中,看出了当时种植牡丹的盛况。
北宋以后,洛阳几经战争,园囿毁于战乱,花木凋零,原来的繁华景象被毁于一旦。牡丹的许多名贵品种被迫迁到南方。到了南宋,四川的彭州又成为牡丹的盛产地。诗人陆游云:“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遗风,”颇为称颂,并在《天彭牡丹谱》中记载了彭州牡丹佳品近百种之多。《成都记》亦云:“彭州牡丹在蜀为第一,故有小洛阳之称,天彭谓之花州,牛心山下谓之花村。”明清两代,牡丹的栽培继续发展,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今荷泽县)都是牡丹的盛产地。《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了亳州牡丹有150多个品种。明代,山东曹州的“曹州红”、“金玉交辉”等名贵品种已名扬四海,据《曹南牡丹谱》记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到了清代,曹州获得了“牡丹之乡”的盛誉,一跃而为全国最著名的盛产地,古代许多名贵的佳品均可在此看到。可是,在1932年,由于黄河决口,曹州牡丹惨遭洗劫,几乎全部被毁。加之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其他各地的牡丹亦日益破败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