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在园林景观行业中,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是扬州大学园林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成为访美学者,率先走出国门;在2005年、2006年,他连续两次荣登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他创新性地提出景观学界“3A”哲学观和新乡村主义(Neo-Ruralism)景观设计观;多年来,他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利用自己所学把自然的无限美丽带入人们的生活。他,就是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今天,我们特为您刊登业界对周武忠教授的专访,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景观世界的耕耘者”的风采。
周武忠教授在广西横县主持国际花文化产业研讨会
景观世界的耕耘者
——访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
A+C:1984年,您正值盛年,而在当时选择从六朝古都南京转战扬州,能谈一谈您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吗?
周:其实,我从始至终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尽自己绵薄之力,利用自己有限之所学"把自然的美丽带入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田中植入那片清新和爽朗!"这也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当时正好从事园艺和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而扬州恰恰又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聚集之地,更有利于我的专业研究,所以我选择去扬州大学(当时为江苏农学院)执教,主要为扬州大学园艺专业、园林绿化与环境工程专业及建筑装饰专业的本科生系统讲授《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概论》、《观赏树木学》、《观赏树木分类学》、《木本花卉栽培学》、《城市园艺学》、《插花艺术》等7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A+C:您在扬州大学里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园林专业,能讲一讲在那段期间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周:87年左右,我国的园林和花卉科研才刚刚重新起步。这主要是受之前文革的影响,花卉园林曾被说成是"封"、"资"、"修",不被人们所重视。而花卉、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新专业,其美学、艺术、文化理论似乎与大田作物和畜牧果蔬无关,这可想而知当初转向研究花卉文化和园林美学,我们这一批人就如同站在风口浪尖上,在农学院的大环境里不免会招致诸多非议。但有时候啊,压力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动力,而动力就恰恰源于对你所从事工作的珍爱。多看、多听、多做,就会促进你完成更好更优秀的研究。那时的我啊,一方面完成农学院安排的任务,每天都与泥土打交道,另一方面在那种环境下进行着园林美学研究。结果呢,反而出版了我国比较早的学术专著,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现在成为全国农林院校的统编教材。回顾过去这段时期,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自己所一贯持有的信仰在支撑着自己。现在想来,当时一切的努力和付出也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