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花史

2012/5/16 13:10:42

桃花是我国的古老花木,是象征春天的名花,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青睐。在《诗经·周南》中“桃夭”篇就首先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赞美桃树开花结果的状况。历代文人墨客咏桃之作不计其数,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国民间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上贴春联和门神欢庆新年的习俗。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诗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桃符”有一段神话故事:在黄河流域有一个夸父部族,在大旱之年向外逃荒,途中大部分饿死,幸存者在山野中发现一片桃林,正是鲜桃满树可裹腹而获救。人们对桃林感激万分,视为“神圣植物”,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视为幸福、美满、吉祥、喜庆、长寿的代表和象征。
南朝梁代宗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从五代开始,人们在春节时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以后渐渐改为写在红纸上,贴于门上,再后来便发展为春联,成为中国传统习俗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内容。
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代的长安,在皇帝居住及办理政务的大明宫中,种有大量桃花,每逢春日花开,灿若红霞,诗人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就有“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句子。在皇家御苑中,有专门的桃花园。皇帝和妃子每年春天都在桃花园中举行宴会赏花,并命一些大臣赋诗助兴。宫中乐师,根据诗词配曲弹唱,轻歌曼舞。
一位名叫苏的大臣赋诗曰:“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可见宫中美人恋花不愿归。据《太真外传》中记载:杨贵妃的三姐常常素面朝天,不施脂粉,让花瓣落在脸上,吸纳桃花之精气美容,以示“人面桃花相映红”。
据现代科学分析,桃花确实有美颜的作用,因为桃花中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据《国经本草》记载:采新鲜桃花,浸酒,每日喝一些,可使容颜红润,艳如桃花。利用桃花捣烂取汁涂于脸部,轻轻按摩片刻,鲜花中的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增强面部细胞的活力,使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光洁。
到“世外桃源”寻踪
桃花源位于湘西北的桃源县,距县城15公里。我们穿过《桃花源》的牌坊,红霞一片的桃林立即闯入眼帘,情景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仿。据桃花源景区介绍,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面世后,后人就根据这“蓝图”造景,所以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景区建设启动于晋代,宋代更盛,元末毁于火。明代时兴时废,至清光绪年间重修陶渊明祠。现存古迹有:桃花观、桃花潭、千丘田、遇仙桥、秦人古洞、方竹亭、御碑亭、集贤祠、豁然轩以及菊圃等。1991年以来,进行了重新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