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俗称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神虫等。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20毫升,翅展35毫升~45毫升,淡黄褐色或灰褐色(雄虫略小、色深)。前翅淡褐色,近前缘中央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大,其下方有一小白斑,小白斑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由翅尖有一斜行的褐色条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 馒头状,初产乳白色,渐变为黑褐色,表面有网状脊纹,常单层排列。
幼虫 共6龄,老熟时长约38毫升,体色多变,幼龄淡绿色,4龄后深绿,种群密度大时黑绒状。头部黄褐色,由网状花纹。3龄后有“八”字黑纹。体背有5条纵线,背中线白色,两侧各有2条黑褐色纵带。
蛹 长约20毫升,红褐色,尾端有1对大刺。
二、发生规律 黏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和生长发育。因此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和气候的变化而异,我国由南至北每年发生2~8代。粘虫发育l代所需的天数以及各虫态的历期,受温度影响很大,因此各代历期不同。在自然情况下,第一代卵期6~15天,以后各代3~6天;幼虫期14~28天,前蛹期1~3天,蛹期10~14天;成虫产卵前期3~7天;完成1代需40~50天。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草丛、墙缝中,夜晚出来活动,进行交尾、取食、产卵等。卵多产于草端部与下部枯叶或叶鞘中。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一次可飞行500km左右。
粘虫幼虫的食性很杂,主要危害禾本科杂草和作物。1、2龄幼虫白天隐藏于草的心叶或叶鞘中,晚间取食叶肉,形成麻布眼状的小条斑(不咬穿下表皮)。3龄后将叶缘咬成缺刻,此时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6龄为暴食期,能吃光叶片,食量为整个幼虫期食量的90%以上。
三、分布与危害 黏虫是世界性的禾本科植物的大害虫,在我国分布较广,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幼虫常把植物叶片吃光,甚至整片地都吃成光秃,使禾本科杂草草坪失去观赏和利用价值。黏虫主要为害狗牙根、早熟禾、翦股颖、黑麦草、高羊茅等草坪禾本科草。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方法 已被害的草坪及时施肥和灌水,刺激草坪草的再生长;选择种植带有内生真菌的草坪草品种,提高草坪草对黏虫的抗性;减少草坪枯草层,防止草坪长时间积水;对草坪秃斑及时补播,防止杂草侵入而为黏虫的产卵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
2、诱杀成虫 用成虫具趋光性和趋化性的习性,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用黑光灯或谷草把诱杀,每公顷设置120~150个谷草把。还可用红糖6份、白酒1份、米醋3份加少量敌百虫混合液或用胡萝卜、甘薯、豆饼等发酵液放在大碗或小盆里,放入田间,黄昏时开盖,黎明后取完虫再盖上,可诱到大量成虫。每5~7d换剂1次。
3、药剂防治 幼虫在3龄以前是防治适期。①喷粉2.5%敌百虫粉剂、3.5%甲敌粉、5%杀螟松粉,每公顷22.5~30kg为宜。②喷雾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5O%辛硫磷乳剂、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2.5%溴氢菊酯2000~3000倍液效果均好。以上药剂每公顷750~1500kg药液较合适。
4、生物防治 含菌量在60~100亿/g的77-21苏云金杆菌、“灭幼脲1号”和“灭幼脲3号”,防治效果很好。77-21苏云金杆菌粉释剂30~50倍,20%灭幼脲1号10 ~ 20mg/kg药液,25%灭幼脲3号15~20mg/kg药液,杀虫效果均在90%以上。
技术咨询;0371-65659988 138038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