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草坪 >> 详情显示

鸭茅

2012/5/24 15:35:07

【来源与分布】

鸭茅(又名鸡脚草、果园草)的野生种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森林边缘地带、四川的峨眉山、二郎山、邛崃山脉、凉山及岷山山系海拔1600~3100米的森林边缘、灌丛及山坡草地;并且散见于大兴安岭东南坡地。栽种鸭茅除驯化当地野生种外多引自丹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目前,青海、甘肃、陕西、吉林、江苏、湖北、四川及新疆等省(区)均有栽培;鸭茅原产欧洲、北非和亚洲温带,后引入全世界温带地区。

【牧草形态】

多年生草本,疏丛型。须根系,密布于10~30厘米的土层内,深的可达1米以上。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70~120厘米(栽培的可达150厘米以上)。叶稍无毛,通常闭合达中部以上,上部具脊;叶舌长4~8毫米,顶端撕裂状;叶片长20~30(45)厘米,宽7~10(12)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5~20(30)厘米;小穗多聚集于分枝的上部,通常含2~5花;颖披针形,先端渐尖,长4~5(6.5)毫米,具1~3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顶端具长约1毫米的短芒。颖果长卵形,黄褐色。

一种疏丛型牧草,寿命5~6年。为牛、马上等饲料。根系特别发达。茎秆直立,高约 40~120厘米。基叶繁多,叶片扁长而柔软,边缘粗糙有刺。圆锥花序,小穗着生在穗轴的一侧,形似鸡脚,内、外稃均具纤毛。种子长卵形,黄褐色。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力中等,不耐高温和干旱。耐荫性强,多生长于山坡、路旁和林下。喜肥沃粘壤土;耐微酸,不耐碱。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每亩播种量0.5~1千克。适宜与三叶草、黑麦草等混播。干物质平均含粗蛋白质 13.20%,粗脂肪4.33%,无氮浸出物44.17%,粗纤维29.33%,粗灰分8.97%。再生力强,耐刈割,年可刈用2~3次。可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但干草一般不宜喂羔羊,因易刺伤肠壁。

【牧草特性】

鸭茅适宜于湿润而温凉的气候,其抗寒性不如猫尾草(Phleum pratense)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它不仅能分布到上述两种草生长的地方;它还能忍耐较高的温度,因而,它比上述两种草分布到更南的地方,气温10~28℃为最适生长温度;在30℃以上时,发芽率降低,生长缓慢。昼夜温差过大对鸭茅不适,以昼温22℃,夜温12℃最好,鸭茅抗旱力较猫尾草好,但不如原产于低雨量地区的无芒雀麦。在良好的条件下,鸭茅是长寿命多年生草,一般6~8年,多者可达15年,以第二、三年产草量最高。春季萌发早,发育极快,放牧或割草以后,恢复很迅速。早期收割,其再生新枝的65.8%是从残茬长出,34%从分蘖节及茎基部节上的腋芽长出。但在盛夏时,高于上述两种草,其再生草产量占总产量的33~66%。鸭茅适应的土壤范围较广,在肥沃的壤土和粘土上生长最好,但在稍贫瘠干燥的土壤上,也能得到好的收成。它系耐阴低光效植物,提高光照强度,并不能显著提高光合效率,所以,宜与高光效牧草或作物间、混、套作,以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果树林下或高秆作物下种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关信息
  • 鸭茅 201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