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病虫害防治

2012/7/6 13:34:31

油松病虫害防治:下面给大家介绍、油松松针锈病、油松金龟子类、油松象鼻虫、油松立枯病、油松球果小卷蛾识别与防治。

油松松针锈病


基本症状
  染病松针初生褪绿斑,长短不一,在斑段的正面现丘疹状褐色小点,排列成行,后转成暗褐色,且在褐色丘疹的对侧产生黄白色至桔黄色的疤囊,高1—1.5mm。疱囊成熟后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后留下白色膜片,以后破裂脱落。病叶逐渐枯黄脱落。年年发病的油松主枝变短,严重时松枝干枯或全株干死。(图左)
病因原理

  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 (Schw.)Thum.称一枝黄花鞘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锈孢子器生在针叶两面,有舌状包被,锈孢子浅黄色串生,近球形或椭圆形,孢壁有1处平滑,余密生小疣。其转主寄主为一枝黄花和紫菀,其叶背生桔黄色夏孢子堆,群生或散生。夏孢子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孢壁上小疣密布。后生冬孢子堆,产生圆柱形无柄的冬孢子。
发病条件
  病菌冬孢子于秋后侵入针叶后越冬。翌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锈孢子,借风雨传到一枝黄花或紫菀叶上并进行为害,5、6月份产生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进入秋季形成冬孢子堆。
油松松针锈病于每年8月中、下旬病害侵染期,用1∶1∶100
倍波尔多液,或0. 3~0. 5Be°石硫合剂,或敌溴钠1∶200倍液,或45%三唑酮1∶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一次。
油松金龟子类
(1)成虫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振落捕杀;或于每年7~8月份利用其趋光性设黑光灯诱杀;或在成虫出土高峰期在苗床喷洒1. 5%乐果粉剂,或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久效磷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2)幼虫防治。用氨水用追肥,或4月上、中旬
用大水浇灌等措施消灭幼虫。
(3)土壤处理。对催芽后的种子,每50kg种子用20%乐果乳油14~20倍液喷洒在种子上,然后
堆闷5~10h;苗期喷药,可用25%辛硫磷乳油或90?敌百虫原药等1000倍液,浇灌苗根。
油松象鼻虫
(1)播种前,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3%甲拌磷颗粒剂加干土或细沙40~50倍拌匀,撒施在育苗基
质中毒杀幼虫。(2)在成虫出土高峰期(每年5月下旬~6月下旬),用90%敌百虫或50%甲基异硫磷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在被害苗附近的土块下或落叶中捕杀成虫。
油松立枯病


1. 症状   由于苗木受感染的时期不同,表现症状各异。在播种时,种子刚发芽时受感染表现为种腐型。在种子发芽后幼苗出土前受感染表现为芽腐型,,幼苗出土后嫩茎未木质化前受感染表现为猝倒型。苗木木质化后,由于根部受感染,使根部发生腐烂,造成苗木枯死而不倒伏为立枯型。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引起松苗立枯病的病原菌因地、因时而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覆土过后等;另一类是由侵染性病原,主要有丝核菌、镰孢菌、腐霉菌等引起。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因此,土壤带菌是猝倒病的主要来源。该病害的发生与下列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前作是茄科、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感病植物或是连作针、阔叶苗木,病株残体多,繁殖快,易使苗木发病。


②土壤粘重,圃地低湿或易积水,土壤板结,湿度过大,种芽和幼苗呼吸受阻,窒息腐烂。


③施用未腐熟有机肥。


④种子质量低,圃地粗糙,发芽率低,出土不齐或不易出土,抗病力差,易发病;


⑤播种不适时,增加病菌机会。     
3. 病原及发病规律   引起松苗立枯病的病原菌因地、因时而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覆土过后等;另一类是由侵染性病原,主要有丝核菌、镰孢菌、腐霉菌等引起。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因此,土壤带菌是猝倒病的主要来源。该病害的发生与下列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前作是茄科、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感病植物或是连作针、阔叶苗木,病株残体多,繁殖快,易使苗木发病。


②土壤粘重,圃地低湿或易积水,土壤板结,湿度过大,种芽和幼苗呼吸受阻,窒息腐烂。


③施用未腐熟有机肥。


④种子质量低,圃地粗糙,发芽率低,出土不齐或不易出土,抗病力差,易发病;


⑤播种不适时,增加病菌机会。   


防治措施   
(1) 选好圃地:尽可能避免用连作地,以及易感病之植物的栽培地块和洼地育苗。如不得已时,则务需用2~3%硫酸亚铁水溶液以每平方米9升进行浇灌,或用70%敌克松每平方米4~6克或撒生石灰每亩20~25公斤。  


(2) 细致整地,改进播种方法:圃地要平整,深翻细耙,以免播后高底不平而积水,土块太粗而漏风,影响出苗;整地宜在土壤干燥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水分太大造成板结,幼苗不能出土。   


(3) 选好种,适时播种。   


(4) 合理施肥:施用农家有机肥时,特别是施用垃圾肥或堆肥时,必需充分腐熟后施入。  


(5) 出苗后的防治:幼苗出土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则应在雨停后抓紧扒土,并用敌克松、25%多菌灵或50%代森锌等药剂制成药(1份)土(50份)后撒在根茎部,或用1:1:100~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苗木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油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又名松虎,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国内分布于华北油松分布区以及山东、四川两省区,除为害油松外,还可为害马尾松。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针叶,为害严重时叶丛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3-30mm,翅展57-75mm;雄体长20-28mm,翅展45-61mm。体色为棕褐或深褐,斑纹较马尾松毛虫清晰。雌蛾前翅没有白色斑纹是和赤松毛虫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室斑点较小,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雄蛾中室斑点较雌蛾小,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棕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栉齿褐色。
  卵 椭圆形,长1.7mm,宽1.2mm。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幼虫 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蛹 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23-32mm,雄蛹长20-26mm。
  茧 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发生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1代,多以4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能活动的石块下、草根盘结和上面有覆盖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4月中上旬,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下树越冬。
  成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成虫有趋光性和向周围林分迁飞产卵的习性。
  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扫帚状针丛,一头幼虫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在林州市每年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10月上旬。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及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注意剪除有虫枝,秋冬季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摘除虫茧,在幼虫大发生期人工捕捉,捕捉时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始期,按4hm2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化学防治。
  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hm2用有效成份90g。飞机超低量喷洒675-750 ml/hm2,防治效果达90%以上,并致存活蛹、成虫发育畸形,不能正常交尾产卵。
  (4)生物防治。
  ①注意引放天敌。卵期每hm2可释放赤眼蜂9-1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
  ②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每hm2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hm2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常用药剂 安得利、灭幼脲


油松球果小卷蛾识别与防治
  寄主及危害特点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主要危害油松。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木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3 mm。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单眼6对,其中靠近触角窝的3个单眼排列较紧密,成一直线。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腹部2—8节上各有两排小刺突,前排较粗壮稀疏,后排较小而密。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