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沙地育苗繁殖

2012/7/6 13:34:35

通过对樟子松沙地育苗繁殖技术的研究,实践证明,选择没有盐碱、粘重、不低洼,排水良好的土地,增施粪肥、河泥、草炭等,改善土壤的肥力条件及物理性状,做好种子处理,加强水分管理,采用埋土越冬等措施,沙地能够培育出优质壮苗。


樟子松沙地育苗主要技术


育苗地的选择


在彰武地区沙地上培育樟子松苗木,选择适宜的土壤播种或移苗是培育优质高产苗木的先决条件。根据樟子松苗木的先决条件。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物学特性,育苗地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呈中性或微酸性,比较肥沃的沙壤土。


前茬对樟子松苗木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历年的苗木生长情况,凡是连作的苗木不仅生长健壮而且病虫害也少。如1978年春播种的樟子松苗,据9月中旬调查,连作的苗高6—7厘米,生长整齐,而不是连作的苗高仅3—4厘米,生长也不健壮。


连作育苗生长好是由于培育过松苗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类,它能促进肥料的分解和幼苗根系对养分的吸取。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樟子松育苗应选择前茬是培育株苗的土地进行育苗。但连作时间不宜过长,因培育一年生苗时,浇水量大,苗木密集,土壤中的养分消耗多,造成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地力瘠薄,影响幼苗生长,最好是一、二年生松苗相互轮作较好。


在新开辟的土地上培育樟子松苗,亦可将松树育苗地的土壤或松柞林地的土壤撒于苗床表层土壤中,对促进苗木生长,增强幼苗抗性亦有一定的作用[7]。从种苗根实验结果表明,施菌根土的苗高超过对照区的32%,而幼苗死亡率却不到对照区的1/3。


施肥与改土


为促进苗木健壮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施用足够数量的肥料,苗木才能生长得好,达到预期出圃的标准,否则苗木生长细弱,根系不发达,不能适应沙地造林的要求。在干旱的风沙地区育苗,施肥不仅供给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通气性能,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能够促进地上部分粗壮,根系发达,因此在沙地育苗施肥、改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做底肥所用的肥料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捣细。至于肥料种类,从苗木生长情况来看,以施用猪粪的较好


施用羊粪的和施用猪粪的,虽然苗木生长相似,但羊粪分解的快,如果施用方法不当,与土壤混拌的不均或水分管理不及时,会影响苗木生长。


施肥数量和方法:育苗地施农家肥2万斤/亩,移植地1万斤/亩。床作育苗时,平整土地后把农家肥均匀的撒在地上,然后均匀混在耕作层中,切忌成堆,影响苗木根系的发育。垄作育苗时,将肥料均匀撒在垄沟里,然后合垄。


改土:沙土结构不良,透水性强,养分易流失,表层土壤水不稳定,影响苗木根系的发育。施用溏泥、草炭、秸杆等有机肥料,能增强土壤蓄水、保肥、通气性能。实践证明,在施用河泥改土基础上,再施用农家肥效果更好。施用河泥的苗木之所以长的好,除河泥中含有一定的养分可供苗木生长需要外,其更主要的是由于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给苗木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种子的选择


种子产地不同对幼苗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育苗最好采用当地母树中所采集的种子。用这样的种子培育出的苗木,适应性强,有利于造林的成活和生长。


种子处理


樟子松种子在播种前不处理也能出苗,但为促使播种后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幼苗抗性,所以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处理,其方法有三种。


雪埋: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30—50厘米,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将雪上部及四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融化,在雪上再覆40—50厘米厚的杂草。播种前3—5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投入水中),待雪化净以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捞出后稍阴干即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50%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混沙埋藏:在播种前15—20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宽各50厘米,长度依种子的数量而定。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经过消毒的种子混2倍湿沙放入坑内,夜间用草连盖上以保持温度,白天将草帘掀起,上下翻动,并适量浇水,经过15—20天,大部分种子都能裂口,就可将种子由沙子中筛出进行播种。


温水浸种:在播种前5—7日,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40—45℃温水浸一昼夜(种子放入水中必须搅拌,到水凉时为止),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温水(20—30℃)淘洗一次,到种子有50%裂口时即可播种。


通过反复试验,在以上三种处理方法中,以用雪埋法处理为最好,发芽率高,且埋藏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很重要。几年的不同播种时期实验证明在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以4月中下旬,表层土壤温度达10℃为宜(表5)。


播种前苗床表土要保持湿润,如干燥应少量浇些水,待床稍阴干时,将床面搂起0.5—1.0厘米深的床面,以防止由于床面光滑种子滚动混淆苗行,以及利于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然后撒种子、横床条播、播幅宽3—4厘米,行距8—10厘米,撒种子后及时镇压,把种子压在土中以芽干。覆土厚度为0.5厘米左右,不宜过厚,否则幼苗出土困难。


每亩播种量8—10斤,每条播幅撒种子150—200粒。


播种地的管理


设置防风障:5月下旬到6月上旬季风已停,苗径已经木质化,即可分期分批撤除。


覆草:为防止土被风吹失,增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床面覆稻草厚度以看不见为限,当幼苗出土50%时,把草撒除一部分,全部出土后,即将草全部撒除。


苗期管理


浇水:在幼苗生长期中必须供给足够的水分,苗木才能健壮的生长浇水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期适量。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在6%左右),防止干芽,造成缺苗断条。浇水量不宜过大。同时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


保苗期:即出苗后到6月末,这时土壤温度正适合松苗立枯病菌繁殖,由于幼苗茎细嫩,地表温差较大,易遭受日灼害。因此浇水上应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以调节床面温度、湿度、减少立枯病的发生及灼害。每次浇水每立方米5—7斤。一般在上午10—12时进行。


速生期:一年生松苗7—8月为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发病期已过,根系已伸展,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分的水分。每隔3—4日浇一次透水。到8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可每隔10天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


追肥:根据土壤透水性强,养分易流失的特点,在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追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5—10克,以后每隔10天左右追一次肥,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增加,但最多每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30克,到8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方米年施化肥150—200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再及时用清水冲洗,以防肥料附着于幼苗茎叶上,灼伤幼苗[。


除草及松土:在播种时把除草醚混拌在覆土中,每平方米覆土中拌除草醚2克。为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可于7—8月间,每隔10—15日松土一次,一般以2—3厘米深较为合适。


防治病虫害:对病害防治应以“防重于治”为原则,作好种子处理,加强水肥管理则可大为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播种时在表土中每平方米撒3—5克五氯硝基苯,出苗后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波尔多液,亦可收到一定效果。


越冬保护


樟子松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影响,地上部分蒸腾较强,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根据几年来的实验,以冬季用土埋幼苗为安全.


 


覆土苗木越冬未枯干,是由于冬季埋在土中,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综上所述,樟子松苗越冬枯干不是受寒害,而是由于干燥气候的影响。


一般覆土时间在11月中旬左右,即土壤将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5—20厘米、到立春4月上旬分2—3次把土撤除,并时时浇水。


结论


育苗地的选择


育苗地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呈中性或微酸性,比较肥沃的沙壤土。


施肥与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