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花科描述-所有属

2012/8/31 12:30:15

科名 Adoxaceae五福花科
描述 Adoxaceae 五福花科,双子叶植物,只有五福花属Adoxa 1 属,详见该属。
科号 恩格勒:251 哈钦松:234
分布量 世界:2属, 2种;中国:2属,2种
引种状况 非引种
所有属
五福花属
华福花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草本。全草有香味。基生叶1-3,1-2回三出复叶;小叶宽卵形或圆形,再3裂,先端钝圆。茎生叶2枚,对生,三出复叶,小叶卵形,通常3裂。
  花 :花小,黄绿色,5朵花集成顶生头状聚伞花序,直径4-6毫米;顶花1朵,四基数;侧生花4朵,五基数。花期5-7月。和山茱萸科植物非常相似。
  果 :核果,球形。果期6-8月。

产地生境

  生境:生于海拔1,000-1,800米桦木林下及林间草甸中
  产地:北京见于门头沟区小龙门、百花山,怀柔喇叭沟门孙栅子南猴顶。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西北等地区。

系统演化

  花基数一氏是过去讨论五福花科系统演化及系统地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一些持不同意见者争论的焦点。
  Matlnovsky主张把五福花四基数的顶花看作原始的。理由是:顶花比侧花发育得早且快;比较解剖学的观点认为辐射对称的花比两侧对称的花原始;推测Adoxa的原始二基数性,并假设顶花是由二基数的花部通过纵裂的方式产生。而且侧花也可由4数花花部纵裂演变为5数和6数。
  通过对五福花的花部维管系统作了较深人的研究,发现5数花是由6数花后位的(Posteriorside)一枚雄蕊退化和相邻两侧花瓣融合而形成。顶花的基本形式为2,4,4,4,变异组合有8种,侧花的基本形式为3,5,5,5,变异组合有22种。他发现每个居群中都有从6退化到3的现象,因而认为东方五福花A.orlenlali:(顶花2,4,4,2,侧花3,6,6,3)的花基数最接近原始类群,并把它放在演化系统中最原始的位置上,而四福花A.omiensls则被视为较进化的类群。以上二位学者的观点基本相同,都土张五福花科是3基数起源的,6数花是该类群的原始形式,通过融合和减化发生了其它类型。图1直观地表现了他们对五福花属花部演化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作为科的
  演化模式的基础。

地理分布与起源

  1940年作为单型科的五福花科曾由H.Vester进行世界性总结绘成分布图,归人“北温带分布区”,范围在北纬30°一60°之间。它在北美西南达科罗科多州和伊利诺州,在欧洲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南达阿尔卑斯山。当时除环带状分布的主体外,还有印度西北和里海至黑海(高加索)等两个孤立而星散的分布区。这种分布足以说明这一“单型科”正是典型的古北植物区系的标志成分。A.Engler等曾作为是第三纪古北极起源的有力证据。但是198!年以后,五福花科的“单型科”的局面已被打破。作者之一根据日本除九州和四国(HaraH,KanaiH.1959),朝鲜和中国的材料,重新改绘了五福花科的分布图。图6中可以看出:在亚洲腹地还有一个最大的孤立分布区。北起青海湖(3800m),西至西藏林芝(3500m),南至云南中甸(360Om)约为北纬27°,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东缘,这个分布区和中国的东北三省西延到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和从西西伯利亚、阿尔泰延伸到伊犁地区、天山的两个半岛状的分布区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一个老分布区的残遗部份。这个分布图把Vester(1940)的分布区界线在东亚延伸到了最南的纬度,亚热带的中山和高山区,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分布区的西部和东部增加了两个新属的标记。东边的是四福花属(2300m),西边的是华福花属(3900一4800m),说明这里是本科种属分化的中心。这里有科内最原始的类群四福花属,它是从本科祖先中残存下来的,可以确定五福花科的起源地是在横断山区东部边缘第三纪古热带的山区亚热带中。当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相应隆升的时期中,它的最适生境就像现在仍然残存在海拔230Om左右的针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这里也有科内演化到最高级的代表华福花属,它是从四福花相近的祖先型向另一方面发展,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愈来愈适应于高寒潮湿生境,而最后在海拔3900一4800m的高山砾石带或潮湿草甸中定居下来。五福花属在现代北温带广布的环状分布区很可能是一个在第三纪亚热带山区起源的小类群,当第四纪冰川反复来临之后,于间冰期中从南方山区下降到北方平原,逐渐适应于亚高山针叶林,进而适应北方针叶林的新环境而扩大其连续分布的结果。五福花科的分布区与南方亚高山至北方平原的云、冷杉林的分布区相吻合,与Vester所划的同分布类型的另两个科,鹿蹄草科和岩梅科的分布区也相吻合。通过五福花科的世系与分布区形成的例子,可以说明北温带(包括北极高山型)的属的分布区的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