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蠢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innaen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 ortricidae)小卷蛾属(Olethreuti nae),俗称食心虫,又名苹果小卷蛾,是果树危险性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为害果实,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杏、李等,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1]。1992 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有害生物名单,1995 年被列入我国植物检疫对象名单,1996年被列入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2]。
1 形态特征[1-2]
成虫体长8mm,翅展10耀20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有深褐色椭圆形斑纹,斑纹中有3 条青铜色条斑。翅基部褐色较浅,其外缘略呈三角形,有较深的波状纹。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1耀1.2mm,半透明,中央呈黄色,略凸出,孵化前有红圈。初龄幼虫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4耀18mm,头黄褐色,体呈红色,前胸背板淡黄色,有褐色斑点,前胸气门前毛片上生有3 根刚毛,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外缺),趾钩数14~30 个。蛹黄褐色,长7~10mm。
2 生物学特性[1-3]
在新疆及甘肃地区1a 发生1耀3 代,第1 代的部分幼虫有滞育现象,这部分个体1a 仅完成1 代。一般1a 可完成2 个世代,有的还能完成第3 代。
老熟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里,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它有缝隙的地方吐丝做茧越冬。新疆地区越冬幼虫最早于第2 年3 月末开始化蛹,至6 月下旬结束。成虫一般于4月下旬至5 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1耀2d 进行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正反面,也可产在果实和枝条上,尤以上层的叶片和果实着卵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卵在果实上则以果面为主,也可产在萼洼及果柄上。雌蛾一生产卵少则1-3 粒,多则84-141 粒,平均32.6~43 粒。成虫寿命最短1-2d,最长10-13d,平均5d 左右。第1 代卵期平均9.1-16.5d;第2 代平均8d。刚孵化的幼虫,先在果面上四处爬行,寻找适当蛀入处所蛀入果内,蛀入时不吞食果皮碎屑,而将其排出蛀孔外。幼虫能蛀入果心,并取食种子。幼虫在苹果和花红内蛀食所排出的粪便和碎屑呈褐色,堆积于蛀孔外。非越冬的当年老熟幼虫,脱离果实后爬至树皮下,或从地上的落果中爬上树干的裂缝处和树洞里做茧化蛹。在光滑的树干下,幼虫则可化蛹于地面上其他植物残体或土缝中。此外,幼虫也能在果实内、果品运输包装箱及贮藏室等处做茧化蛹。
3 传入风险分析
3.1 适生性分析
苹果蠹蛾发育起点温度为9益,当有效积温达到230日度时,第1 代卵开始孵化。在年积温(T=9.2益)低于480日度和1 月平均最低温度低于-28.6益的地区,苹果蠹蛾不能生存。林伟(1996)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与气候、寄主等因素的关系表明,该虫在我国可能适宜定居区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云南、四川、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25 省(市、区)的部分地区[4]。
3.3 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
据河北省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到2010 年底,全省苹果栽培面积265405hm2、产量达到2724614t,居全国第2位,梨栽培面积189214hm2、产量达到3758287t,居全国第1 位,苹果、梨产值约200 多亿元,苹果、梨以及桃、杏等己成为河北省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对促进出口创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传入,易形成毁灭性灾害,将对河北省的水果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也对河北省的水果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苹果蠢蛾对河北省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为害性。
3.4 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苹果蠢蛾卵、幼虫、蛹均可随水果的调运而传播。苹果蠢蛾的原产地为欧洲,后扩散到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的局部地区有发生,分布范围较广。1953 年由中亚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地区[5],1989 年随游客携带的果品传入甘肃省敦煌市。随着水果等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出口和在国内频繁调运,从我国新疆、甘肃等地以及邻国传入内地的可能性迅速加大。2006 年黑龙江省的东宁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监测到苹果蠢蛾疫情,2008、2009 年又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中宁和青铜峡市检测到苹果蠹蛾成虫[6],陕西也曾截获苹果蠹蛾疫情。2009 年北京市昌平区一果园检测到苹果蠹蛾成虫。河北省环绕京、津,紧傍渤海,与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接壤,交通方便,港口众多,贸易往来频繁,极有可能随农贸产品调入而增加传入风险。
4 防范对策
4.1 加强检疫执法
已发生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对经营、加工林果的企业和个人实行检疫登记管理,强化产地检疫和调动检疫,确保调出的果品无虫害。同时,果品调入地要加强复检工作,开展对农贸市场、果品批发市场的检疫执法,严格控制从发生苹果蠢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苹果、梨等寄主植物,严格检测来自疫区进境集装箱、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其产品,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采取检疫处理技术措施,就地扑灭,防止疫情传播。苹果蠹蛾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方法参照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7]。
4.2 加强监测
4.2.1 监测重点区域 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大中型果品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地区3km 以内的果园和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范围内该虫可寄生的果园。
4.2.2 成虫期监测 在重点调查区域合理布置监测点,在成虫期可选用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捕进行监测调查,以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为主,一般使用三角胶粘式诱捕器进行诱捕,成品诱芯的性信息素含量不低于0.001g,纯度90%-97%,贮存在1耀5益冰箱里,保存时间不超过1a。每个诱捕器调查控制面积1.5耀2hm2,监测时间从4 月中旬至10 月下旬,诱芯每3-4 周更换1 次。工作人员每3 日检查诱捕情况,记录诱捕结果。
4.2.3 幼虫期监测 在第2 代幼虫出现时,组织技术人员对重点区域果园进行踏查,对出现粪堆或出口、早熟脱落、红色果实上表现为颜色较深、在浅绿果实上表现为深绿色的果实进行剖果检查,检查果实内有无苹果蠹蛾幼虫。
4.2.3 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苹果蠹蛾疫情,立即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启动《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果断根除。
4.3 防治方法
4.3.1 人工防治 及时清理果园中的落果、废弃果箱及柴草堆等闲杂物品;每年冬季刮去果树主要枝干上而的翘皮,填堵树洞,清理一切苹果蠢蛾的越冬场所;每年秋季在老龄幼虫脱果之前用粗麻布、草把等材料绑缚树干,诱集越冬幼虫,到冬季将绑缚材料集中销毁,消灭诱集的幼虫;果实套袋,防止蛀果。
4.3.2 性信息素防治 利用苹果蠢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捕捉果园中的雄性苹果蠢蛾成虫,设置密度为30-60 个/hm2。也可通过释放苹果蠢蛾性信息素,干扰阻断成虫的通信联系,降低交配率,减少后代繁殖数量达到防治效果。此法适用于低密度苹果蠢蛾种群的防治。
4.3.3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虫卵及刚孵出的幼虫,把第1世代幼虫作为化防的重点。选用3%高渗苯氧威2000-3000 倍、25%阿维·灭幼脲2000-3000 倍、24%虫酰肼1000-2000 倍等喷雾防治。
4.3.4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鸟类、蜘蛛、步甲、寄生蜂等苹果蠹蛾天敌,释放赤眼蜂、喷施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颗粒病毒等,寄生蜂和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任卫红,赵恒刚.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范措施[J].河北林业科技,2008,(5):97.
[3]周昭旭,罗进仓,等.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J].植物保护,2008,(4):111-114.
[4]林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分析苹果蠹蛾在中国的定居风险[C].动植物检疫第二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35-37.
[5]张学祖.苹果蠹蛾(Carpocapsa pomonella L.)在我国的新发现[J].昆虫学报,1957,(4):467-472.
[6]蔡明.苹果蠹蛾传入辽宁省的风险及阻截对策[J].植物检疫,2010,2:34-36.
[7]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作者: 屈金亮,辛向军,张永信,王晓虎,王玮,程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