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苗木药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2/9/8 10:45:08

植物药害是指因选药不当或施药时间、剂量、浓度等不当,对植物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污染和伤害,使其生长发育及生理产生异常乃至植株死亡的现象。一般来说,药害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急性药害发生快,用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植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形态,如叶片或果实出现斑点、黄化、枯萎等;慢性药害症状出现相对缓慢,短时间内不易判断,一般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开花延迟、果形变小、籽粒不饱满、色泽劣化和风味变坏等。
1 植物药害的症状
植物发生药害以后,可在不同部位表现出一定症状[1]。
1.1 叶部药害
药害在叶部表现最明显、普遍。常见叶片局部出现斑点、灼伤、枯萎或整个叶片失绿、黄化、卷叶、畸形、落叶等。
1.2 果实药害
果实出现果斑、褐果、果形变小、畸形、落果或不结实等。
1.3 蕾花药害
花蕾和花辨枯焦、落蕾、落花等。
1.4 根部药害
根系发育不良变粗变短、表皮变厚变脆、缺少根毛或形成黑根、丛根等。
1.5 种子药害
种子发芽率下降。
1.6 植株药害
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矮小、甚至全株死亡。
2 植物药害与病害相似症状的区别
2.1 斑点
斑点型药害与生理性病害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植株上的分布往往没有规律性,全田亦表现有轻有重;而后者通常发生普遍,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斑点型药害与真菌性病害也有所不同,前者斑点大小、形状变化大;而后者具有发病中心,斑点形状较一致。
2.2 黄化
药害引起的黄化与缺乏营养元素而出现的黄化相比,前者往往由黄叶发展成枯叶,阳光充足的天气多,黄化产生快;缺乏营养元素而出现的黄化阴雨天多,黄化产生慢,且黄化常与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有关,黄化苗表现有一致性。与病毒引起的黄化相比,后者黄叶常有碎绿状表现,且病株表现系统性病状,病株与健康株混合发生。
2.3 畸形
药害引起的畸形与病毒病害畸形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具有普遍性,在植株上表现局部症状;后者往往零星发病,表现系统性症状,常在叶片混有碎绿、明脉、皱叶等症状。
2.4 枯萎
药害枯萎与侵染性病害所引起的枯萎症状比较,前者发生过程迟缓,先黄化、后死株,根茎输导组织无褐变;后者根茎部输导组织堵塞,在阳光充足、蒸发量大时先萎蔫,后失绿、死株,根基导管常有褐变。
2.5 缓长发僵
药害引起的生长迟缓发僵与缺素症的发僵比较,前者往往伴有药斑或其他药害症状,而后者中毒发僵表现为根系生长差,叶色发黄或暗绿等。
2.6 劣果
药害劣果与病害劣果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有病状,无病征,除劣果外,亦表现出其他药害症状;后者有病状,多数有病征,而一些没有病征的病毒性病害,往往表现系统性症状,或不表现其它症状。
3 植物药害产生的原因[2-3]
3.1 劣质原药和水
水剂和乳油原药药液混浊、有絮状物或沉淀、加入水中不能自行分散;粉剂农药结成块状;可湿性粉剂原药加入水中分散不均匀;稀释农药的水含有杂质或过多的钙、镁离子等均易造成药害。
3.2 药剂品种和剂型选择不当
药剂品种的选择上,应选用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如果“张冠李戴”则易产生药害。常用的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对环境的污染除了原药本身的毒性以外,加工农药的有机溶剂、配制使用农药时的二次污染等,都应关注,尽量避免。
3.3 浓度过高、用量过大
为克服病虫害之抗性等原因而随意加大浓度、用量,易产生药害。
3.4 花卉敏感期用药
各种花卉的开花期是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之一,用药要慎重。
3.5 植物对某些农药品种过敏
有些花卉性质特殊,即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也易产生药害。如碧桃、寿桃、樱花等对敌敌畏敏感,桃、梅类对乐果敏感,桃、李树对波尔多液敏感等。
3.6 不良气候条件下施药
温度高时,植物吸收药剂及蒸腾较快,使药剂很快在叶尖、叶缘集中过多而产生药害;雾重、湿度大时,药液分布不均匀也易出现药害。
3.7 农药的不合理混用
农药与肥料的不正确混用易产生药害,如液体农药甲胺磷、托布津等不能与氨水和草木灰等混用,含砷农药不能与钠盐、钾盐类肥料混用。农药与农药的不正确混用易产生药害,如松脂合剂或溴氰菊酯与有机磷农药混用、波尔多液与石硫合剂混用等。多种(一般超过3 种)农药混用或者不同剂型的农药混用时不注意加入的顺序而同时倒入,也易造成药害。
4 植物药害产生的机理
4.1 化学作用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通过侵蚀植物叶面表皮细胞或渗透到植物组织内部,破坏植物细胞结构,造成药害。
4.2 物理作用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通过油类物质渗透到植物叶面或堵塞植物的气孔,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造成植物生长势衰弱,产生药害。
5 植物药害的防治措施[4-5]
要减少园林植物药害,一方面要做到科学用药,尽可能预防药害发生;另一方面要做好用药后调查,及时对受害植物进行救治。
5.1 植物药害的预防措施
5.1.1 原药和水的质量要好 水剂和乳油原药药液要清澈透明、无絮状物和沉淀、加入水中能自行分散;粉剂要求不结块、粉粒粗细适度;可湿性粉剂原药加入水中能溶于水并均匀地分散;稀释农药的水不能含有杂质或含有过多的钙、镁离子。
5.1.2 正确选用农药品种和剂型 在药剂品种选用上,要根据防治对象有的放矢的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等。尽量选用毒性低、污染小、对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等。在药剂剂型选用方面,水溶剂要比粉剂好,对冠部喷施用乳油为好。
5.1.3 正确掌握药剂用量 配制农药时要按照说明书严格计算、准确称量。农药施用次数,要依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状况和药液的持效时间,以不超过植物的忍受力为限。
5.1.4 正确掌握施药时期施药应掌握好时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或短期预报,在普遍发生前进行。
5.1.5 根据植物情况用药 不同植物对不同农药耐力不同。如波尔多液含铜离子浓度较高,多用于木本植物。石硫合剂防治白粉病效果颇佳,但由于其具有腐蚀性及强碱性,禁用于草本花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对农药抗药力不同,萌芽期、开花期、幼果期对药物较敏感,为预防药害,此时期施药应适当降低药液浓度。
5.1.6 根据气候条件施药 高温、高湿、强光、大风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药,易造成药害。杀虫剂、杀菌剂以晴天早晨或午后施用效果好,封闭除草剂在雨前或雨中施用效果好。
5.1.7 注意农药的混用禁忌 农药混用虽有诸多优点,但必须注意合理混用,一般混用农药不超过3 种,且农药混用后不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诱发药害。
5.2 植物药害的救治措施
5.2.1 灌水排毒 对于通过土壤处理方式施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因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所产生的药害,可灌水浸泡、反复冲洗,稀释药液在土壤中的浓度,减少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满足植物根系大量吸水,降低植物体内药物的相对含量。
5.2.2 增施肥水 对于由触杀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药斑、叶缘焦枯、植株黄化等药害,可通过施用化学或有机肥料的方法,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再生补偿能力。如叶面喷施0.3%~0.5%尿素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等,还可追施人粪尿、饼肥等有机肥。
5.2.3 中耕松土 结合灌水施肥对土壤进行中耕松土、翻耕晾晒,可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的恢复能力。
5.2.4 喷水 冲洗植物叶片遭受药害后,可在早期药液尚未完全渗透或被吸收时,迅速用大量清水快速喷洗受害植物叶片,减少农药残留量。
5.2.5 喷施生长激素 由于一些生长调节剂和传导型除草剂如甲草胺、乙烯利等引起的药害,可喷施赤霉素、叶面宝等以减轻药害程度。
5.2.6 使用解毒剂或吸附剂 对一些药害可用和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也可通过使用解毒剂或吸附剂补救,如喷施生石灰水、草木灰、活性炭、多硫化钙等方法来防止或减轻药害。
5.2.7 禁用同类药 在药害尚未完全解除前,尽量少用或停用同类农药,以免加重药害。
5.2.8 选用或培育抗性品种通过利用植物的抗药性,也能有效减少药害发生数量或缓解受害植物的被害程度。
5.2.9 摘除受害组织及时摘除受害的花朵、果实、枝条、叶片等,能防止受害植株内的药剂继续扩散。
参考文献
[1]桑景拴.药害的症状表现及补救措施[J].北方园艺,2005,(6):92.
[2]高艳卫.植物药害发生因素及补救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51,118.
[3]赵迎春.园林绿化植物药害发生原因及控制[J].中国林副特产,2005,(5):54.
[4]吴连芹.花卉植物药害的预防及挽救措施[J].花卉,2003,(7):9.
[5]曹涤环,刘静.园林植物药害防治对策[N].,2011-11-24.

作者:田菲菲 (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河北石家庄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