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科植物栽培

2012/9/10 9:12:30

单干棕榈科大苗植后一个月左右可根据其叶片是否保持青绿大体确定其是否成活,但要真准确定其成活,一般要等一个生长季节后,以其是否已发出新梢、新根为尺度。笔者采用上述移栽技巧施工后,移栽成活率由原来的75%进步到90%以上,且上述技巧操纵性强,有必要推广应用。

新移植的单干棕榈科大苗因为树势相对较弱,极易受病虫的危害,尤其是嫩叶及心叶。杀虫可用5%甲胺磷加5%氧化乐果施杀。目前,外来人侵的害虫“椰心叶甲”对棕榈科植物的危害相称严峻,成虫、幼虫集中于尚未展开的心叶叠间啃食叶肉,导致新抽出叶片部门或全部叶片枯死,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枯死。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①81%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②氯氰菊酯500倍液;③使用“椰甲清”,均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根据实际操纵,笔者以为最简朴利便而长效的方法是在栽植时结合绑扎用“椰甲清”挂包在心叶上防治。

植后约一个月可用尿素水作根外追肥,喷施,追肥时间半个月左右一次。待长出第一片新叶且老熟后,用充分腐熟的花生麸进行挖穴施肥。挖穴位置在土球边沿以外开环形沟,开沟宽度及深度各为30厘米,肥料与回填土要混合平均。

因移植的单干棕榈植物大苗一般较高,且移植后常受雷雨大风的影响,故植后要按期检查支撑物是否松脱,特别是大风过后若发现树干倾斜要及时扶正绑扎。

天天喷淋叶片及树干包扎物2次,雨天除外,以喷湿叶片及树干包扎物为度。根部不淋水,因会有多余的水往下流,积水造成烂根。树头附近笼盖稻草防晒,防止泥土温差变化过大造成泥土板结,以及保持土球附近的泥土松散,潮湿通气,利于新根萌生。

支撑物有多种,用三根竹杆搭成三角状支撑是最经济实用的一种。绑扎高度在树干的2/3处。

回土后马上淋足定根水,淋水前先用竹杆等插实土球附近的松土,直至松土不再下沉。

苗木定好位置,即回土。回土到土球的一半高时先将松土压实。回土完毕,土墩做成附近稍高中间稍低的“储水盆”,以利淋水保湿。

苗木最好当天挖当天种,时间过长苗木水分蒸发大,易因失水影响成活。若当天不能种完,应用阴网盖好并天天在叶面上喷少量水,做好遮阴及保湿。

有些单干棕榈科大苗树茎较粗,移苗的工作量大,苗木极易受伤,因此,移苗时要用麻袋或稻草包扎树干,特别是树干与叶柄分界处的青绿包干部门。一则保扩树干,二则保湿及防晒。此外,起苗时结合修剪叶片,去除老叶、留存叶片的40%至45%(详细根据树势强弱而定)。同时把叶片连叶柄剪去l/5,以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

珠三角地区全年可移栽,最佳为年龄两季,尽量避免夏冬两季,尤其是1月和7月。棕榈科植物大都喜温、喜湿,夏天色温度高,苗木水分蒸发快,易造成失水过多而影响成活;冬天色温低,有些地方甚至有霜,强冬风易造成苗木冻伤甚至冻死。

种植地点在移植前20天打穴,穴规格一般是土球的1.5倍。打穴的土壤露天暴晒一段时间,回填土最好用预先预备好的混合土:塘泥+农家肥或蘑菇土壤+适量的熟化磷肥+适量河沙,沙∶泥为4∶6。

断根后土球大小为地径的二倍,断根处深50厘米至60厘米。断根土应清除石块、碎根后及时回填,并做好保湿:目的是煅炼苗木的适应性,趋生新根。断根后最好留存30天以上,待新根开始萌动时才移植。若采用假植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