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和角斑病等。褐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两种,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病斑直径3-10毫米的为大褐斑病,其症状因种或品种不同而异:美洲种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部黑色,有时病斑外围具黄绿色晕圈,且有不明显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正反面可见灰色至褐色霉状物;在龙眼、甲洲等品种上形成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具黑色圆形环纹,边缘外层呈暗色湿润状,叶片上病斑连片发生时致叶片变黄,严重的病叶干枯破裂或早期脱落。病斑小,直径2-3毫米的是小褐斑病,大小一致,叶片上现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生有数十至上百个病斑致叶片枯黄早落。有时大、小褐斑病同时发生在一张叶片上,加速病叶枯黄脱落。
病原
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称葡萄假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灰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暗褐色,具2-6个分隔,常数根至数十根集结成束状,基部紧密,上部较松散,分生孢子着生在孢子梗顶端,淡褐色,倒棍棒状,下部略宽,上部细,稍弯,具3-11个隔膜,大小29.7-73.5×3.9-7微米。小褐斑病菌:称座束梗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松散不成束,淡褐色,具分隔,顶部屈膝状,大小158-221×3.5-4微米,分生孢子长柱形,直或稍弯,颜色稍淡,具3-5个分隔,大小26-78×6-9微米。近年广东发现一种尾孢菌也引致小褐斑病,孢子梗与上相似,但分生孢子细长,呈披针状,顶端细直,色淡,具5-11分隔,大小42-118×2.5-3.5微米,称截形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有一定越冬能力,孢梗束抗逆力强;翌年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或潮湿条件,越冬菌丝或孢梗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或高温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叶片。潜育期10-20天,湿度高潜育期短。产生的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致夏末秋初或多雨年份及多雨地区发病重。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葡萄园管理粗放、不注意清园或肥料不足、树势衰弱易发病。果园地势低洼、潮湿、通风不良、挂果负荷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葡萄园管理。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葡萄生长期注意排水,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摘除下部黄叶、病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