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征
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梨锈病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为:“病部橙黄、肥厚肿胀、初生红点渐变黑、后长黄毛细又长”。
(1)幼叶:叶片被害后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2)幼果:被害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病部长出锈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
(3)叶柄、果柄:受害后病部橙黄色,并膨大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
病害原因
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仅有短时间的由担孢子孙侵染梨树。病害发生轻重,与梨园周围有无桧柏的栽植,数量级多少及距离远近有关,尤其距梨园2.5—5公里范围内有无桧柏关系极大。在桧柏存在的条件下,病害能否发生严重,主要决定于气候因素。若在梨树展叶至幼果期间温暖多雨,冬孢子大量萌发,则梨锈病发生严重;若天气干旱无雨,冬孢子不能萌发,则病菌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
(1)砍除桧柏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2)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不宜砍除时,可喷药保护梨树,或在桧柏上喷药,杀灭冬孢子。桧柏上喷药应在3月上中旬进行,以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