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斑病 梨病虫害

2012/9/1 19:17:57

英文名称:Pear Black Spot拉丁学名: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梨树的黑斑病是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梨区普遍发生。西洋梨、日本梨、酥梨、雪花梨最易感病,发病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叶和嫩梢枯死,致使裂果和早期落果,严重削弱树势,降低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降低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在河北省主要危害雪花梨叶片,导致叶枯叶黄,果实很少受害。
症状
主要为害叶、果和新梢。幼叶先发病,发生褐至黑褐色圆形斑点,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白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有时有轮纹。病斑融合形成大斑,病叶即焦枯、畸形,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幼果受害,果面出现一至数个褐色圆形斑点,渐扩大,颜色变浅,形成浅褐至灰褐色圆形病斑,略凹陷。发病后期病果畸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果面和裂缝内产生黑霉,并常常引起落果。果实近成熟期染病的,形成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大病斑,稍凹陷,产生墨绿色霉。果肉软腐,组织浅褐色,也引起落果。果实贮藏期常以果柄基部撕裂的伤口或其他伤口为中心发生黑褐至黑色病斑,凹陷,软腐,严重时深达果心,果实腐烂。
新梢发病,病斑黑色,椭圆形,渐扩大,呈浅褐色,明显凹陷。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渐明显,淡褐色,病部与健部的分界处经常发生裂缝。
1.病果后期症状
2.病果初期症状
3.病叶及病部放大
病原真菌
菊池链格孢,属半知菌褐至黄褐色,丛生,基部稍粗,上端略细,有分隔。分生孢子串生,倒棍棒形,有纵横分隔,成熟的孢子褐色。最适温度为25-30度,最高温度36度,最低温度为10-12度。梨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梨黑斑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叶、病枝、病果等病残体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来源很广。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萌发后经气孔、皮孔侵入,也能直接侵入;侵染成熟的果实,则主要通过各种伤口。侵染嫩叶潜育期很短,接种后l天即出现病斑,老上潜育期较长。展叶1个月以上的叶片不受侵染。   温度和降雨量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气温24~28℃,连续阴雨,有利于梨黑斑病的发生;气温达30℃以上,连续晴天,则病害停止蔓延。此病在南方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发生,至10月下旬逐渐停止发展,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梅雨季节发病最为严重。在华北梨区,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7~8月雨季为发病盛期。树势、树龄与发病也有密切关系,一般强树和树龄较小的树发病较轻,弱树、老树发病较重。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植株过密、结果量过大,都可能促进此病发生。不同种和品种感病性差异显著,一般砂梨系统品种感病,西洋梨次之,中国梨较抗病。
病害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芽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的和病组织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旧病斑上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发芽前剪除病梢,清除落叶落果,认真清园。改善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低洼果园雨季及时排水。重病树要重剪,以增进通风透光,清除菌源。
(2)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药铲除一,树上越冬病菌。生长期及时喷药预防侵染保护叶和果实。南方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结束前,即4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间隔10天喷洒一次,约需喷药?~8次。华北从初见病叶到雨季喷药4~6次,可基本控制为害。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10%多氧霉素1000~1500倍液对黑斑病效果最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240波尔多液等也有一定效果。为了延缓抗药菌的产生,异菌脲和多氧霉素应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
(3)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在果园内间作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料,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排水工作。
(4)果实套袋 南方梨黑斑病流行地区在5月上中旬以前套袋隔绝侵染。黑斑病菌芽管能穿透报纸等制成的纸袋侵染袋内果实,须用涂桐油的特制纸袋。
(5)病害流行地区选栽抗病品种。
常用药剂 代森锌 、 百菌清 、异菌脲 、 多抗酶素 、 三乙膦酸铝 、 波儿多液、 代森猛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