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种植的历史

2013/10/28 10:30:19

我国种植中草药历史悠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早在2600年前,《诗经》即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至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了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到内地栽种,丰富了中草药种类。公元6世纪40年代,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曾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姜、栀子、桑、胡麻、莲等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法。到公元581-618年的隋代,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种药。在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种神草》等专著。至唐、宋时代,中草药栽培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千金翼方》中记载了百合、大蒜等药用植物的种植法。宋代,韩彦直在《橘录》一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中草药种植法。明代李时珍在其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述了180多种中草药种植法。有关本草学和农学的名著还有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陈扶摇的《花镜》,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对多种药用植物栽培均有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据统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可以说今天的主栽品种多数是我们的祖先打下的基础。古代的著作为我们今天的栽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