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如何进行养护以及繁殖培育

2013/11/6 8:08:42

多年生食虫草本。无茎,叶丛莲座状,叶常绿,粗糙,圆筒状,叶中具倒向毛,使昆虫能进不能出。花葶直立,花单生,下垂,紫或绿紫色,4~5月开放。瓶子草属植物喜生沼泽地,为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叶丛生于基部,筒状,形似瓶子或 喇叭,前侧伸出一翅,此筒状叶即为捕虫器,筒内下部常具向下的毛,以阻止坠入筒内的昆虫逃出。花两性,较大,整齐,单生茎顶或 总状花序;花被2列,萼片4~6,覆瓦状排列,宿存; 花瓣5,稀缺,有黄、红或紫等色; 雄蕊多数,离生,雌蕊1; 子房上位,胚珠多数;花柱1,顶端短2裂。 蒴果。种子小,具小胚及软肉质的胚乳。

瓶子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须根。叶瓶状并带有顶盖,基生成莲座状叶丛,每一张瓶状叶就是一个捕虫器。瓶子草的花茎从叶基部抽出,花较大,且很有特点,花芯长有一个巨大的盔状柱头,花黄绿色或深红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果为蒴果,内含较多细小的种子,成熟后开裂弹出种子。

园林用途

可作垂吊花卉栽植观赏,更适宜在学校作生物科普材料栽培。

繁殖培育

盆栽用细河沙、 泥炭大或腐叶土、苔藓或活水苔混合用栽培 基质。为保持盆土湿润,花盆下置贮水盆,保持水盆中水深2.5厘米,生长季节经常向叶面喷雾,忌用碱性水浇灌。每20天浇1次液肥。夏季适当遮荫,秋季入室, 休眠期减少浇水量,保持室温在2℃以上。

瓶子草繁殖方法

分株:瓶子草会长侧芽,当长到足够大时,从母株上分离,单独栽培。

扦插:使用叶插或者根茎段扦插都能繁殖,可把叶子剪半从母株上剥下,斜插于洁净的基质上,或者将根茎切成2.5厘米一段,切口涂抹杀菌剂,平放于洁净的基质上,再在上面铺上湿水苔,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约2个月左右可长芽。

播种:瓶子草的种子保存期限较长,可达3-5年,但发芽时间也较长,需2-4个月。播种前需低温冷藏(5度左右)1-2个月,并需保持种子潮湿,可用湿的餐巾纸包裹或者放于湿水苔中,为避免发霉,水苔与种子最好经过消毒,并定时查看(也可不冷藏直接在冬季、或春季低温时播种);冷藏后播种适宜温度15-30度,种子直接撒于洁净的基质表面,表面不盖土或覆盖1-3毫米高的细泥炭或细粒赤玉土以帮助固定根系,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1个月左右发芽(也有极少情况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发芽),种3-5年才能长到成株。

瓶子草 - 日常养护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瓶子草偏好保水性佳、酸性的栽培介质。在过多养分的土壤会造成瓶子草的根部的坏死,可以直接使用水苔来栽培,水苔比较适合作为叶插或小苗的栽培介质。大株的瓶子草比较适合使用成本较低的泥碳土,可在泥碳土中加入少量的珍珠岩或是颗粒土,防止积水。在原产地的瓶子草是生长在含沙的土地上,故也可使用沙和泥碳土混合而成的栽培介质。基质应于每年春天更换一次。在生长旺盛期,每隔3~4周施肥1次,食虫植物的根系极不耐盐,生长中用肥水较少,小苗种植二个月根系生长稳定后开始用肥,每个月用一次8000-10000倍肥水。

温度管理

温度管理:瓶子草夏季所需温度应在21—35℃。瓶子草属植物均具有耐轻霜的能力,是一种需要冬眠的植物,在原生地其休眠期可长达5个月,因此人工栽培时,冬季应让其休眠,此时可减少浇水,并将其放置于低温环境(5℃的低温 )下,这样经休眠后至春暖期,其花序和叶片就会同时长出,1个月左右便可长成一株花叶俱美的盆栽。

湿度管理

湿度管理:瓶子草是一种湿生食虫植物,在野外可长年浸于沼泽地中生长,因此需要一个极湿的环境,其生长才会壮旺。在人工栽培时,小苗期需要较大湿度,需要90-100%,所以小苗期紫红瓶子草养护需要一个透明、通气罩子将其罩住,保湿;大苗对湿度要求要低些,不要将它放在通风良好但不致于是强风吹袭的地方就能正常生长,由栽培介质表面蒸发的水蒸气所提供的湿度已经足够,除非是居住在较干燥的地区,或是长期将紫红瓶子草种在冷气房里,才有必要提高湿度。这时,可以将紫红瓶子草放在敞开的水族箱或塑胶槽中,便可维持紫红瓶子草周围的空气湿度。

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瓶子草需要充足的光照,笼子才会鲜艳靓丽,在充足阳光照射下,其地下土壤保持冷凉对它的生长十分有利。但休眠期,光照可减至最低或在完全无光环境下休眠。人工栽培时,每天应有6~8小时的阳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