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害的发病原理和防治方法

2013/11/7 17:46:51

名称:菟丝子害

症状:菟丝子是寄生性种子植物,茎纤细,丝状,近黄色,叶退化,无正根,靠吸根从寄主体吸收水分和养分。它用茎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部,植株受害后生长受阻,矮小,黄纶,严重时植株枯死。

病原及发病规律: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也叫无根藤,金丝藤,观赏植物上常见4种: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Zam. ),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田间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Jumker),单柱菟丝子(Cuscuta monogyne Vahl.).缠绕在寄主植物上的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或混在草本花卉的种子中。第2年夏初开始萌发。幼茎生长极快,每天可长1-2厘米,当大道理碰到寄主植物后便缠绕于茎上,形成吸根伸入寄主中吸取养分。菟丝子的幼茎不断向四周蔓延,在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后,下的茎便渐渐湿腐或干枯,与土壤分离。

防治办法:(1)加强检疫,禁止菟丝种子随花木种子调运而传播。(2)受害严重的圃地,要对苗床进行深翻,使菟丝了种子深埋而不能发芽。(3)清除地面杂草及攀缘性植物。(4)菟丝子种子萌发高峰时,喷洒2%扑草净,或1%-5%五氯酚钠,或用“链鲁保一号”生物制剂,每公顷22.5-3705千克,于雨后阴天喷洒。(5)菟丝子可入药,可结合收集药材进行人工清除。

类别: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