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013/11/10 14:44:11

近些年来,由于园林植物引种较多、更换频繁,加上栽植措施不当、环境污染严重,花木介壳虫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亟待引起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发生特点

1.种类繁多,寄主广泛。 全球已命名的介壳虫有4000多种,我国记载的有650多种,除极少数资源昆虫如白蜡虫、紫胶虫外,其余都是植食性害虫。南北各地多种花木深受其害,仅常见的就近百种,如绵介壳虫类的吹绵介、草履介,盾介类的桑白盾介、糠片盾介,蜡介类的红蜡介、日本龟蜡介,粉介类的康氏粉介、堆蜡粉介等。介壳虫危害植物多、食性杂,如日本龟蜡介的寄主有梅花、樱桃、海桐、黄杨等几十种植物,而桑白盾介能危害芭蕉、银杏、月季、山茶等百余种花木。

2.行为隐蔽,习性独特。 介壳虫形体微小,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身体分节不明显,体长一般在0.5至2.5毫米之间;雄成虫有一对膜质前翅和平衡棒,体形更为纤细且寿命短促。介壳虫是典型的刺吸性害虫,多数介壳虫的若虫具有由外部表皮与其身体分泌蜡质形成的介壳,介壳像一个盔甲,护卫着虫体,使得危害行为隐蔽而又方便。

3.繁殖迅速,适应性强。 介壳虫除了有性繁殖,还能进行孤雌生殖。介壳虫大多每年发生1 至2代,少数每年发生多代。介壳虫产卵量大,通常每只雌虫能产卵数十至数百粒,枣大球介最多可产卵9000余粒。气候干燥、尘土飞扬的城市环境,许多生物不太适应、表现性状不良,而介壳虫很能适应、滋生发展普遍,北京、南宁市都曾报道,人为活动频繁、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介壳虫的发生更多更重。

4.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介壳虫若虫常群集于花木枝叶、果实上刺吸汁液,造成花木枝叶变黄易枯,不少种类还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妨碍寄主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受害植物轻则长势衰退,重则枯萎而死。吹绵介的发生曾给洛阳市的牡丹等花木带来严重威胁。多数介壳虫由于大部分时间被介壳保护,一般药剂难以渗入体内,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防治对策

1.严格检疫,防止人为扩散。 雄介壳虫虽有足翅,但运动能力很弱,雌介壳虫足翅退化,基本固着危害。介壳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种实携带。因此,凡调运苗木等繁殖材料,应严格进行检疫,一旦发现带有介壳虫,立即消灭。

2.加强管理,提高抗性。 光照不足、长势衰弱的植株,往往易受介壳虫危害。对花木改善栽培措施、提高管护水平,如合理浇水施肥、保持通风透光等,能提高其抗性,降低介壳虫的危害。对少量发生的介壳虫,可用刷子刷除,或用竹片刮掉,也可结合抚育将有虫枝叶剪去销毁。

3.保护天敌,抑制虫口密度。 介壳虫有许多天敌,捕食性天敌主要是鞘翅目的瓢虫类,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膜翅目的小蜂类。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扁角跳小蜂防治红蜡介。对这些天敌应加以保护,避免滥用药物,保护天敌生物栖息的植物,发挥天敌在抑制介类虫口密度中的作用。

4.掌握时机,恰当用药。 介壳虫若虫孵化后,先群聚取食,爬行一段后即固定危害,一般固定3?7天后就可形成介壳,介壳形成前的这几天体壁柔弱,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卵孵化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毒的药剂为佳,可喷洒50%杀螟松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也可用25%亚胺硫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月连喷3次,喷时要尽量做到均匀周到,且宜在晴天时进行,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