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又名吴萸、茶辣、吴辣等。具温中散寒、开郁止痛之功效。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南部及浙江等地,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产。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3-10米,嫩枝绿色,老枝赤褐色,有短柔毛,上有明显皮孔。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锐尖或渐尖,全线或有钝锯齿,两面有透明腺点,被淡黄褐色柔毛,脉上更密。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小,黄白色。雄花萼片5,花瓣5,雄蕊5;子房退化为三棱形,被毛。雌花花瓣较雄花略大,子房上位,心皮5。蓇葖果,扁球形,紫红色,有粗大腺点。种子1粒,卵球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二)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野生多见于疏林和林缘旷地。在严寒多风地带以及过于干旱地方不宜栽培。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12-16℃,发芽率为50%-60%。种子寿命为1年。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晒几日,碎土耙平,作成l-1.3米宽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用根插、枝插和分孽繁殖。 (1)根插繁殖 选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侧根,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在备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开沟,按株距10厘米,将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压实,浇稀粪水后盖草。2个月左右即长出新芽,此时去除盖草,并浇清粪水1次。苗高5厘米左右时,及时松土除草,并浇稀粪水1次。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移栽方法是:按株行距2米×3米,挖穴深60厘米左右,穴径为50厘米,施人腐熟基肥10千克。每穴栽1株,填土压实浇水。 (2)枝插繁殖 选l-2年生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取中段,于2月间,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穗须保留3个芽眼,上端截平,下端近节处切成斜面。将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ppm)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时取出,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斜插入苗床中,人士深度以穗长的2/3为宜。切忌倒插。覆土压实,浇水遮荫。一般经1一2个月即可生根,4月20日以后地上部芽抽生新技,第二年就可移栽。 (3)分蒸繁殖 吴茱萸易分蘖,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处,刨出侧根,每隔10厘米割伤皮层,盖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会抽出许多的根蘖幼苗,除去盖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时分离移栽。 3.田间管理 移栽后要加强管理,干旱时及时浇水,并注意松土、除草。每年于封冻前在株旁开沟追施农家肥。当株高l-1.5米时,于秋末剪去主干顶部,促使多分枝。开花结果树应注意开春前多施磷、钾肥。老树应适当剪去过密枝,或砍去枯死枝或虫蛀空树干,以利更新。 4.病虫害防治 (l)煤污病 5-6月多发,为害叶部,此病与蚜虫、介壳虫为害有关。防治方法:虫害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l000倍液喷施;发病期用1∶0.5∶150倍波尔多液喷施。 (2)锈病 5月始发,6-7月为害严重,为害叶部。防治方法:发病时,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1000倍液喷施。 (3)褐天牛 又名蛀杆虫,5月始发,7-10月为害严重,以幼虫蛀食树杆。防治方法:5-7月成虫盛发时,进行人工捕杀;用药棉浸80%敌敌畏原液塞人蛀孔内或用800倍液灌注,并用泥封孔;利用天敌天牛肿腿蜂防治。 (4)柑橘凤蝶 3月始发,5-7月为害严重,以幼虫咬食幼芽、嫩叶或嫩枝。防治方法:用90%敌白虫800倍液或Bt乳剂300倍液喷施。 (四)采收与加工 吴茱萸移栽2-3年后就可开花结果。采收时因品种而异。一般于7-8月,当果实由绿转为橙黄色时,就可采收。宜在早上有露水时采摘,以减少果实脱落,干燥后揉去果柄,去除杂质即成。以果实干燥、饱满、坚实无梗、无杂者为佳。正常植株可连续结果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