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及其采收加工方式

2013/11/11 17:43:23

五倍子,又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寄生在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涩汤止泻、敛肺降火、涩精缩尿、敛汗止血之功,常用于大肠不固所致的久泻久痢、滑泻不禁、脱肛及久咳不止等症。对自汗盗汗、遗精遗尿以及吐血、衄血、便血等诸出血证亦有良效。 采集五倍子,首先需辨别其所寄生植物的形态特征:①盐肤木。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及花序都密生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及叶柄常有翅,小叶7~13枚,卵状椭圆形或长卵形,边缘具圆粗锯齿。上面疏生短柔毛或仅脉上被毛,下面被灰褐色柔毛,无柄。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同株,黄白色,萼片与花瓣均5~9枚。果序直立,核果扁圆形,橙红色。②青麸杨。与盐肤木主要区别是:小枝平滑或微有柔毛;叶轴无翅,或仅在上部有狭翅,小叶5~9枚,具极短而明显的柄,背面脉上被短柔毛或几乎无毛,果序直立。③红麸杨。与青麸杨近似,但小枝有短柔毛,小叶7~13枚,近无柄,背面脉上有短柔毛。盐肤木、青、红麸杨一般都野生于山坡、山谷灌木丛中,或生于林缘,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此外,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也有产。 五倍子的性状鉴别:五倍子按其形状分为角倍和肚倍。通常寄生于盐肤木的蚜虫形成角倍,寄生于青、红麸杨叶上的倍蛋蚜一般形成肚倍。角倍:是不规则囊状,有若干个瘤状突起和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白色软滑的绒毛,破碎后,则见中心空洞,有黑色五倍子蚜虫尸体及白色的外皮以及粉状排泄物等。壁厚2~3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质坚脆。气特异,味极涩而有收敛性。肚倍:呈纺锤形,无突起或分枝。外面茸毛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 采收加工:角倍在9~10月间采摘,肚倍在6月采摘。如过了时间则虫瘿开裂。当五倍子由青转为黄褐色时即摘下。摘下的五倍子,放入沸水中煮或放入蒸笼中蒸至表面变为灰色,以杀死内部蚜虫为度,取出摊在太阳下晒至全干,装入纸箱或木箱内,防止压碎,置干燥处保存。 商品规格质量:一、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膨大。表面灰褐或灰棕色,有柔毛。二、角倍。呈棱形,具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内壁光滑,有黑色死蚜及灰粉色排泄物。气特异,味涩。完整,破碎少,无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