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茭白病虫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2013/11/11 17:43:31

茭白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在南方抗高温地区,茭白病虫害主要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

一、茭白叶斑病

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亚门)。在茭白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症状】: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步扩大为椭圆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受害叶片由叶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叶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减产。

【传染过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残叶上越冬,随气流或雨水传播。

【环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钾和缺锌,长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高温多湿天气,偏施氮肥徒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适时喷施叶面肥,特别注意补充磷肥、钾肥和锌肥,增强茭株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在5月前和发病初期分别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喷雾,隔7-10天1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孕茭期慎用。

二、茭白锈病

真菌性病害(担子菌亚门),危害叶片和叶鞘。

【症状】:发病期间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会出现黄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后,散出锈色粉状物。病斑散生,不规则排列。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长矮小。

【传染过程】:以菌丝体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气流传播,高温多湿,偏施氮肥,利于发病。(及时打老黄叶)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株及田间杂草。

②增施磷肥、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降低水温和土温,控制发病。

④药剂防治:在5月份(预防)、发病初期分别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粉剂2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孕茭期慎用。

三、茭白飞虱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茭白残体,降低越冬卵量基数。

②及时剥枯叶、拉黄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形成不利于成虫的生存环境。

③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90%杜邦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四、茭白螟虫

【防治方法】:

①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冬前割墩时清除茭白病残体,开春铲除田边、水沟边杂草,消灭越冬幼虫。

②药剂防治:掌握在蚁螟盛孵期,选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五、茭白黑粉病

【症状特点】: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茎(茭笋)。染病茭白植株生长减弱,叶片变宽,叶色深绿,叶鞘发黑。挖检地下茎( 茭笋),发现地下茎变短,部检茭肉,发现茭肉呈短条状变黑(病菌未发育成熟的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发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的茭白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地下茎内,当新芽萌发时,菌丝即由母茎侵入芽内,并与芽生长点同步向上发展。病菌新陈代谢产生一种称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质,刺激茭白嫩茎基部膨大为纺锤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茎(茭笋)组织内纵横蔓延,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便形成冬孢子堆,此时茭白嫩茎有许多黑色短条状斑。冬孢子堆发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团)。被害病茎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蘖过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当,往往发病较重。武汉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两个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