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二段栽培技术”产量高

2013/12/2 16:48:11

草菇是一种喜温、喜湿的草腐生菌,栽培技术易掌握,成本低,收益快,是食用菌中收益最快的一种。采用袋栽发菌,然后脱袋在小拱棚或蔬菜大棚内覆土出菇的“二段栽培法”能明显提高产量。

技术操作规程。制好培养料。(1)配方:麦草100千克、麸皮5千克、生石灰5千克。(2)制法:选用无虫、无霉变的新鲜麦草,使用前在烈日下曝晒2-3天,按每100千克麦秸或麦糠加10千克石灰的比例一层麦草一层石灰层层交替在水池中铺好,铺满水池后,用重物将草压住,将水池灌满水,此时池中溶液的pH值为14左右。麦草浸泡24-48小时后,捞出沥去明水,喷洒占麦草干料总量的0.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0.1%的80%敌敌畏乳油水溶液,将上述处理好的麦草堆成底宽0.8-1米,高1-1.5米,长度不限,四周成梯形的料堆,上覆塑料薄膜堆置发酵,当堆内温度上升到75℃左右时,翻堆3-4次,翻堆时,把底部和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翻到外围。发酵后要检查发酵麦草的质量。发酵好的麦草,其质量标准是:质地柔软,一拉即断,表面脱蜡,手握有弹性感,金黄色,有麦草香味,有少量白色菌丝,用手紧握堆料有1-2滴小水珠从指缝中渗出为宜,含水量62%-65%左右,pH值9左右。

选用优良菌种。选用优质高产菌株,经过几个菌种的试验比较,选择了V23、V238两个属于高温型恒温结实菇类的品种,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32-35℃,子实体生长适温为28-30℃。

装袋接种。选用长40-45厘米、宽18-20厘米、厚0.01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一端用线绳扎紧后,采用4层菌种5层料的装料方法,先装1厘米厚的培养料,接上一层菌种,按以上方法再铺3层培养料,接上三层菌种;最后再以1厘米厚的培养料封面,然后用绳扎紧。接种后用针在菌种部位各扎2-5个小孔,以利透气。

发菌管理。把装好料的栽培袋放入通风、干燥、清洁的发菌室,将接种袋以“井”字型排放3-4层,堆与堆之间留出35-40厘米的距离(兼作人行道),便于堆内通气。接种后3-4天,以保温为主。以后随料温升高,特别是当料温高于40℃时,要通风降温,使料温控制在34-38℃,气温控制在30-32℃,空气相对湿度80%-85%,湿度不够时可向空间喷雾,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整个发菌期注意袋温,以防高温烧菌,一般接种后12小时左右菌种块萌发,当菌丝已完全蔓延至整个菌袋时,可适时将菌袋移至栽培场地。

脱袋覆土。在大棚内挖宽80厘米、深30厘米的沟,用0.5%石灰水浇透后将发好菌的培养料袋脱掉塑料袋平放沟中,袋与袋间相距5-10厘米,空隙用拌入0.5%尿素、1%磷肥的菜园土覆盖在菌块上面及四周,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覆土后一次淋足水分,使料内菌丝能充分利用土层水分供给菇生长。为预防日晒可在拱棚上加盖草苫。

出菇期管理。出菇期间,棚内的气温以28-32℃,料温以33-3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宜达90%-95%,料含水量65%左右,补水时喷头向上,雾滴要细,注意水温与棚温一致,做到轻喷、勤喷,不宜直接向料块喷水,以免伤害幼菇,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不见水汽后再关闭通风口;光照宜用散射光,要求光线偏暗,光照度50-100lx为宜。

病虫害防治。(1)杂菌主要在播种至子实体生长前期发生,常见霉菌有绿木霉、毛霉和链孢霉等,可用5%的石碳酸、2%的甲醛、1:200倍的50%多菌灵、75%甲基托布津、pH值为10的石灰水等防治;(2)菇螨:用50%氧化乐果1000倍液、螨特500倍液、菊乐合酯1500倍液喷雾杀螨;(3)菇蝇:在菇棚四周设排水沟,排除积水并定期用0.5%敌敌畏喷杀;培养料进行2次发酵,杀死料内幼虫及卵;用黑光灯诱杀。

采菇。一般在草菇由基部较宽、顶部稍尖的宝塔形变为卵形,菇体饱满光滑,手捏略感变松,颜色由深变浅,包膜未破裂,菌盖、菌柄没有伸出时采收最好。出菇期通常每天早、中、晚各采收一天,采菇要轻轻扭摘,切忌用力硬拉,以免牵动周围菌丝,从生菇要一齐采摘,不宜采大留小。采菇后,喷1%石灰水,以保持料堆pH值在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