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季造林的技术环节

2013/4/7 11:33:58

秀丽的风景,美丽的大山,江南暮秋初冬,片片红叶飞舞,灿烂如花,火红似霞。春天到了,人们别忘春天的一刻,积极响应上级政府植树造林的号召,现将春季造林的技术环节介绍如下:
一、选择植树造林的应地条件
我们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综合称为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它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文、植被和人为活动等5大环境因子(立地因子)。
1.地形选择
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地形、小地形等。
2.土壤选择
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等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盐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
3.水文
包括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期等。对于平原地区的一些造林,水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植被
主要指植物的组成,覆盖及其生长状况等。在植被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应地的质量,特别是某些生态适应幅度窄的指示植物,更可以致清楚的揭示造林地的小气候,土壤水肥状况规律,帮助人们深化对立地条件的认识。例如蕨类生长茂盛指示宜林地生产力高。狼衣遍布时指示林地生产力低,马尾松茶树指示酸性土壤等。
5.人为活动
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各项人为活动对上述各环境因子的作用等。上面列出的各项立地条件组成因子并非完整无缺,但也不是每块造林地都必须考虑上述所有的因子。如有的造林地需要考虑它与风相对位置,而山坡造林地则一般不考虑地下水位的问题。此外,各因子之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
二、造林的整改技术
1.造林地的清理,定翻耕土壤前,清楚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杂木、竹类等植被或采伐遍地上枝丫、伐根、梢头、站杆、倒木等剩余物的一道工序。清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破坏森林病虫害的栖息环境和利用采伐剩余物,并为随后进行的整地,造林和幼林抚育消除障碍。一般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全面,带状或块状方式割除,然后堆积起来任其腐烂或进行火烧的清理方法。
2.造林地的整地
整地方式一般有全面整地(全垦)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
2.1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的好办法。但主要优点在于其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强,能给造林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制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全面整地破坏土地面积较大,在坡度大,降水比较集中以及容易风蚀的地区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其主要应用于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2.2带状整改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式。带状整地一般内带好宽度为1米左右。变幅为0.5-3米。但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无风蚀或风蚀轻微的造林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陡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以及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林中空地和林冠下的造林地。山丘带状整地中比较常用的有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壤整地等。
2.3块状整地是呈块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法。块状整地比较省工,伐本较低,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
3.整地规格主要是指整地的深度,破坏土面的大小(长和宽)破土断面的形状等,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经营水平状况下。整地的规格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整地深度是所有整地规格中最为重要一个指标。
4.整地季节应选择适宜的整地季节,有利于充分发挥整地的作用,错开劳动力使用集中的造林季节。根据各地整地时间的不同,一般将整地季节分为随整随造和提前整地两种。
三、整地的作用
整地是在造林前清理造林地和翻垦土壤的一项造林技术措施。其作用:
1.改善立地条件2.保持水土
3.减少幼林危害
4.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5.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成长
四、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的原则
树种选择应遵循经济学和生态学相兼顾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是指所选择的种应尽可能地满足造林目的要求。生态学是指选择的树种应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即适地适树。
2.适地适树
2.1适地适树的概念
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殊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也就是说,所选择的造林树种应提供与立地生产力相适应的蓄积和经济产量。这意味着所选择的树种尽可能充分利用地力,但不应使其衰竭,而且有特点选择树种在所给定的立地上能够构成一个有足够稳定性的林分,我们也应知道,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使某一树种绝对适应林地的立地条件。但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立地或树种进行改造或改良,使它们更能相互适应,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做到的。
2.2适地适树的途径
在造林过程中为了使“地”和“树”基本适应,可以通过3条途径加以实现。
2.2.1选择。选树适地,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在此条件下最适合生长的树种,选地适树,根据树种的特性选择最适宜的造林地。
2.2.2改地适树。当造林地的条件不能满足造林树种的要求,而又必须发展这一树种时,可以采用人为措施改善造林地的条件,使“树”和“地”两者相适应,例如,有些树种(如杨树)可以在轻盐碱地上生长,如在重盐碱地上造林时,需要重用脱盐碱的措施(如排灌洗盐)来降低盐分含量,使之适合于林木生长。一般来说都是围绕土壤情况进行该地。如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厚土层,改变土壤的机械组成等。但该种途径难度较大。2.3改树适地
改树适地是指通过引进外地树种或通过育种改变树种的原有特性,使之适应原来不适应的造林地立地条件。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进行北移及一些抗性树种的培育等。这三条适地造树的途径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地改树都是有限的,而且这两者也只是在地树尽量适应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我们还是应当提倡立足于乡土树种的栽培,因此如何选择树种是我们造林工作的中心任务。
3.树种选择技术
前面提出树种选择的经济学和生态学两个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都偏重于经济学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树种的效益如何其选择造林树种的技术
3.1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营造用材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多的立木材积。因此要求所选择的树种要具有速生。丰产、优质和稳定的性质。
3.2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营造经济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油料、纤维、涂料等。栽培以生产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主要是为了收获种子、果实或其他器官,以从中榨取油脂。木本油料树种的性状应是结实行能好(早熟、丰产、稳定、寿命长)种实含油量高和油脂质量好等。
3.3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选择
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作用是保护和美化环境,宜选择具有杀菌,抗污染以及具有美化功能的树种。
3.4四旁绿化树种的选择
四旁植树不是一个单独的林种,它兼备其他树种的作用。路旁应种植树体高大,干直枝密的树种,水旁则应种植耐淹速生优质的树种。村旁、宅旁条件好应选择立地条件要求高,价值高的树种及经济树种。
五、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是指造林施工时的具体方法。根据所使用的造林材料不同,可分为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植造林3种。
1.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又称直播造林,是把种子直播在造林地上,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可分为人工和飞机播种造林两种方法。下面重点介绍人工播种造林的方法。
1.1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方法块播、穴播、条播和撒播等:①块状播种(块播):在经过块状整地(一般l平米以上)的块状上进行密集或簇播的方法。②穴播:是在局部整改的造林地上,按一定的行距挖穴播种方法,在穴内均匀点播l至数粒种子,然后覆土轻踏。③条播:是在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上按照一定的行距进行开沟播种的方法,沟深视树种而异。④散播:在造林地上均匀的撒布种子的方法。
1.2播种技术:
1.2.1细致整地:整地过程在造林整地中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1.2.2种子处理:为促进种子提早发芽,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发芽时间,保证幼苗出土整齐,增加幼苗抗性,减少鸟危害播种前要对种子处理,一般包括净种、消毒、催芽、拌种等环节。在较干旱地区进行播种造林,一般不进行催芽,在严重地区播种造林,一般也不进行浸种,以千播为好。
1.2.3覆土:土壤湿度、风、温度等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此可用人工调节的苗圃大一些,一般以种子大小的2倍左右作为覆土厚度为宜。
1.3播种季节
多在春,秋两季播种,而夏季成熟的种子有时随采随播。
2.造林的密度和配置
造林密度或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数量,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
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则是: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的造林密度。具体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
经营目的不同,造林密度也有所区别,如培育大径级的速生、丰产、优质的用材林、其密度应小些,培育小径级的矿柱林,纸浆用材林,薪炭林等,造林的密度应适当大一些,而经济林密度应小一些,使林冠得到充足的阳光。
3.2树种特性与造林密度
树种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生长的速度也不同,造林密度也有区别。阳性树种种植宜稀一些,如杨树、国外松等,阴性树种,慢性树种宜密一些,如侧柏等。阔叶树种在够密度情况下,天然整枝良好,可稀一些。如檫树等,针叶树种,天然整枝不好,密度可大一些,但进行人工整枝的地方密度也可小一些。
3.3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好(气候条件适宜、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的造林地)的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其造林密度小一些,气候条件恶劣,土壤干旱贫瘠的造林地,利于林木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