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苗圃规划设计7大准备工作

2013/4/25 0:00:00

科学的规划首先应对苗圃地的全面的背景情况有所了解,也就是要做好规划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踏勘、测绘地形图、土壤调查、气象资料的收集、植被与生物调查、病虫害及其他人为干扰调查。
(l)踏勘 踏勘人员由设计单位和委托单位人员共同组成。在已经确定的苗圃用地范围内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苗圃地的历史、现状。踏勘不仅要了解规划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条件,还要对历史、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地形、地势、土壤、降水和水源、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潜在N)、病虫害、主要杂草、交通运输状况、人文历史环境及当地经济水平(包括劳动力情况)、经济结构等。除了规划范围内的这些情况必须踏勘外,与规划区相邻的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状况也应在调查范围内。通过实地调查情况,提出规划设计的初步意见,供双方讨论,为下一步设计提供基础。
(2)测绘地形图 在踏勘的基础上,要精确测量并绘制苗圃地地形图。地形图是规划设汁的基本材料,也是苗圃区划和最后成图的底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2000),等高距为20~50cm。地形图中应将各种地形、地貌、河流水体、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郡绘到图中,同时莎标明土壤和病虫害状况。
二般来讲,在实际操作中都是用当地测绘部门已绘制好的现成地形图。但由于其比例尺较小,通常是l:(IOOOO一20000),不能满足苗圃规划寄计之用,需在此基础上按比例放,根据实际踏勘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修补,以用于规划设计的可用图件材料。
(3)土壤调查 在对土壤调查时,除了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外,还应调查土壤种类、土壤植被及群落特点,女有条件还应调查土壤微生物区系、活动强度等。只有全面调查土壤的各种情况,才能合理规划园林苗圃用地育苗的种类、数量及规模等。
具体规划时,应根据苗圃地的地形、地势及指示植物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方,挖掘土壤剖面,。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一边指标还应取样拿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一般在野外观测记录的指标有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紧实度、新生体、酸碱度、土壤质地、硒砾含量、地下水位等,采样带回实验室测定的指标有pH值、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速效养:(氮、磷、钾)含量、含盐量及种:类等。通过野外和室内分析测试,可全面了解苗圃地的土壤5类型、分布、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了解苗圃地土壤的肥力状况,为培育苗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苗圃地调查结束后,:要将土壤情况绘制在相同坐标系同等比例尺的地图上,得到土壤分布图,该图可绘在苗圃规划图上以便生产中应用。
(4)气象资料的收集气象条件对苗圃经营非常重要,它不是进行苗圃生产管理的需要,也是进行苗圃规划设计的需要。收集时,可到当地气象台、站查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资料。
①年、月、日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最低日气温,土壤表层最高、最低温度, 日照时数及日照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IOoC的初终期及初终期间的累积温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的初终期。
②年、月、日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降水时数及其分布,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降水量,最长连续无降水量日数,空气相对湿度。
③风力,平均风速,主风方向,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频率、风日数。
④降雪与积雪日数及初终期、最大积雪深度,霜日数及初终期,雾凇日数及一次最长连续时数,雹日数及沙暴、雷暴日数,冻土层深度,最大冻土层深度及地下lOcm和20cm处结冻与解冻日期,土表最高温度。
⑤当地特殊小气候情况。如极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
这些资料要存人生产档案,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5)植被与生物调查 园林苗圃地是一种人为改造后再建的土地使用类型,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中属于生产绿地的类型。生产绿地的选择除了考虑光热、水土和其他气象条件外,植被与生物因子是园林苗圃建立可忽视的生态因子。因为地带性的植被是园林苗圃生产类型的选择依据。尽管在苗圃中会有一些外来引进的苗木或花卉材料,但最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仍然是那些原来就存在的当地材;料,并且从生物安全角度来说,乡土和地带性植被对生态系向稳定和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入侵,在园林苗圃建立三时,应尽量选择地带性植被或乡土植被材料作为生产产品,这不仅坚持了因地制宜、适地适苗的原则,从生产成本来说也是合算的。
在规划范围内,原有的植被情况不仅给苗圃生产什么产品带了一定的信息和依据,而且,这些原有植被和与其构成的生态关系对今后苗木和花卉生长都会有一定影响。在规划范围外,苗圃地周边植被和其他生物因素对苗圃产品或多或少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也许是正面的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也许是负面的抑制或排斥作用。这种生物种间关系称为化感作用或他感作用。当然在一般性的规划中也许做不到这么多和这么深,但对周边植被、动物包括鸟类等生物的物候变化、行为习惯,如植物开花结实的时空规律、动物的捕食习惯、鸟类的食物来源以及迁徙途径等情况的调查了解对苗圃合理规划是有意义的。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系统,它们的区系分布、组成成分、种类、活动强度、空间构成等对地面承载什么植被影响很大。在一个完整健康的步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担当着分解者角色。分解者组成成分、结构、活动强度等一旦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甚至是紊乱。
因此,要建立适宜的园林苗圃,使生产绿地能健康持续地进行生产,生物因素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6)病虫害调查 园林苗圃育苗往往由于病虫害的危害使苗圃经营者损失惨重。对病虫害的调查主要是指调查苗圃地及周围植被病虫害种类及感染程度。
对苗圃抽媒害的调查,主要是调查苗圃地土壤印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龟子类等。这类害虫防治比较难,危害也比较大,因此调查掌握地下害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密度有助于以后经营过程中的综合防治。
调查常采用抽样调查法,每公顷抽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o.25m:,挖40cm深,统计害虫的数量和种类:。调查的样方越多,统计结果、判断分布就越准确,但工作量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设样方。最后将调查统计结果标注在苗圃规划图上。
对于苗圃地和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植物种类,尤其要进行细致调查,如常发生的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炭疽病、根癌病;虫害有蛀干害虫天牛、介壳虫等,枝叶害虫有蚜虫、螨类、介壳虫等。调查方法可采用普查法和典型样地调查法或典型植被取样法。
(7)其他人为干扰调查 人为干扰是建立苗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苗圃地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到交通运输的方便和劳动力的资源保障,一般不会选择在非常偏僻的地方,这就给今后苗圃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如果苗圃地选择在郊区或城乡结合部位,人为的干扰和影响是可避免的,如垃圾、废水的污染,人为的机械伤害,偷盗行为等因素可能都会影响苗圃的生产。因此,在规划之前,这些人为因素也应作为一项内容予以调查,以便排除干扰,尽可能保障苗圃地的正常生产。
苗圃建成后,可将土壤资料、苗圃地病虫害资料绘制成以苗圃区划图为底图的专用图,为苗圃生产提供方便。
此外,还应对苗圃地的周边社会经济情况、苗圃地的供应对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任务、苗木特点等进行生产用地和非生产用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