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类型
1、根据树皮的形态特征分
(1)粗皮杜仲(青冈皮):树皮幼年呈青灰色,不开裂,皮孔显著。成年后树皮为褐色,皮孔部分消失,开始发生裂纹,随年龄的增加,裂纹由下至上发生深裂,呈长条状或龟背状,不脱落,树皮外层(最新形成的木栓形成层以外死组织干皮部分)及内层(形成层以外包括整个生活的韧皮部)分明,外皮粗糙,类似栎类树皮,故称其为"青冈皮"。
(2)光皮杜仲(白杨皮):树皮幼年特征同粗皮类型,成年后树皮变为灰白色,皮孔部分消失。20年后,除树干基部1m内渐次发生浅裂、较粗糙外,其余枝、干皮光滑,树皮内外层不明显,类似响叶杨树皮,故称其为"白杨皮"。
根据测定,以上两种类型杜仲树皮可药用和胶用的内皮重量和厚度具有显著差异,光皮杜仲明显优于粗皮杜仲:粗皮类杜仲内皮重占树皮总重量(鲜重)的63.4%,而光皮类杜仲内皮重占树皮总重量(鲜重)的88.7%;粗皮类杜仲内皮厚度占树皮总厚度的51.7%,光皮类杜仲内皮厚度占树皮总厚度的81.8%。由此可以看出,光皮杜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种优良类型。另外,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类型"(树皮比光皮类型的稍粗、比粗皮类型的稍光的类型)。
2、根据叶片变异类型:分杜仲从叶片形态上主要有卵形叶和椭圆形叶,由于生态环境等的变化,叶片形态表现不稳定,往往同一单株上同时有两种叶片出现。因此,从叶片形态上划分杜仲类型实际意义不大。但从叶片其他特征看,明显存在一些变异类型,如长叶柄杜仲、小叶杜仲、紫红叶杜仲等。
3、根据枝条变异类型:分可分为短枝(密叶)型杜仲和龙拐杜仲。前者叶片稠密,枝短性状明显,而后者则枝条的"Z"字形十分明显,呈龙拐状,左右摆动角度达23°-38°。
4、根据果实变异类型:分不同产区或不同雌株之间的杜仲果实形态差异较大。根据在各地的调查结果,杜仲果实存在两个变异类型,即大果类型和小果类型。
5、新品种介绍:杜红岩等经过10多年对杜仲优良无性系的生长量、产皮量、产叶量及主要成分的全面测量和统计分析,选育出华仲1号、华仲2号、华仲3号、华仲4号、华仲5号杜仲优良新品种。这5个杜仲优良新品种的树高生长量与对照及参试号平均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尤其以华仲5号高生长量最大,见表14-1。这5个新品种有效成分含量高,抗逆性强。产叶量比普通杜仲提高42.6%-62.7%,产皮量提高151.8%-214.8%,树皮、树叶有效成分也明显高于普通杜仲。随后,杜红岩又选育出富胶1号、中林大果、中林茶仲等高果(胶)、高产雄花(茶)优良无性系。各产区可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的优良品种。
二、选地整地
1、苗圃地的选择与整理:苗圃选择向阳、肥沃、土质硫松、富含腐殖质、以微酸到中性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好。酸度过高可撒入少量石灰以降低土壤酸度。春播于立冬前深翻土地,立冬后浅犁放入基肥。每亩施腐熟的厩肥5000kg,草木灰150kg,与土混匀、耙平,做成高15-20cm,宽1-1.2m的高畦。低洼地区要在苗圃四周挖好排水沟。
2、定植地的选择与整理:杜仲可零星或成片栽植,田边、地角、路旁、房前、屋后都可零星种植。成片营林,最好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酸性或微碱性土壤、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山脚、山的中下部地段,在石灰岩山地或肥沃的酸性土壤上都生长较好,在低洼涝地不宜种植。定植前清理好土地,除去杂草、灌木及石块等杂物。深翻土壤,施足底肥,耙平,按行株距2cm×3m-2.5m×3m挖穴,深30cm,宽80cm,穴内施入厩肥、饼肥、过磷酸钙、骨粉、火土灰等基肥少许,与穴土拌匀,备用。
三、杜仲繁殖方法
杜仲可用种子、扦插、伤根萌芽、余根等方法繁殖。种子繁殖方法简便实用,故生产上多采用此法。
1、种子繁殖
(1)种子选择与处理:杜仲种子属短命种子,在常温下只能贮存半年,超过1年便丧失发芽能力。播种前选出子粒饱满、成熟度好的种子。由于杜仲果皮含有胶质,阻碍水分的吸收,因此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低。种子处理方法有:①层积法:将种子与干净湿砂混匀或分层叠放在木箱内。经过15-20d,种子开始露白后即可播种。②热水浸泡法:先用60℃的热水浸种,不停搅拌到水冷。(2)播种方法:一般以春播为主(也可在每年冬季11-12月播种),春季2-3月,月均温度达10℃以上时播种,将已处理好的种子在苗圃地上按20-25cm的行距条播,开沟深2-4cm,种子均匀撒入后,覆盖1-2cm的疏松肥沃细土。浇透水后盖一层稻草,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后,于阴天揭除盖草。每亩用种量7-10kg,可出苗2万-3万株。
2、扦插繁殖:选择当年新生、木质化程度较低的嫩枝作插穗,扦插前5d剪去顶芽,这样可使嫩枝生长得更加粗壮,扦插后也容易发根。插穗剪成6-8cm长,每枝只保留2-3片叶,插入湿砂或珍珠岩的基质3cm,插后每天浇水2-3次,经15-40d可长出新根,应及时移入苗圃地,培育1年后定植。
3、伤根萌芽繁殖:将10年生以上、长势良好的大树根皮挖伤,覆土少许,在根皮伤口处便能萌生出新苗,1年后即可将其挖出移栽。
四、定植
秋季苗木落叶后至次年春季新叶萌芽前可将幼苗移出定植。定植前按(3m×2m)-(3m×2.5m)的行株距挖穴,穴宽80cm、深30cm,穴底施厩肥、饼肥、过磷酸钙等基肥少许,与土搅匀,然后将健壮、根系发育得较好、无严重损伤的苗木置于穴内,使根系舒展,再逐层加土踏实,浇足定根水,最后覆盖一层细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利于成活。
五、田间管理
1、苗圃管理:杜仲幼苗不耐干旱,在苗出齐后于阴天将盖草移到行间,并保持土壤湿润。多雨季节要清理好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以免土壤过湿,影响幼苗生长。除草要做到随生随除,保持苗圃无草。中耕3-4次,在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按6.6-8.5cm株距间苗、补苗,拔除弱苗、病苗。间苗后应及时追肥,4-8月为杜仲追肥期,每次每亩用充分腐熟的人类尿1000kg、硫酸铵或尿素5-10kg,加水稀释后施入,每隔1个月追肥一次。立秋后最后一次追施草木灰或P肥、K肥5kg,以利幼苗生长和越冬。
2、定植园管理:定植当年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春、夏季中耕除草一次,将杂草晒干后埋于根际附近作肥料。为获得通直的主干,对定植一年生的苗,弯曲不直的可于春季萌动前15d将主干剪去平茬。平茬部位在离地面2-4cm处,平茬后剪口处的萌条,除留一粗壮萌条外,其余除去。留下的萌条在生长过程中腋芽会萌发,必须抹去下部腋芽(苗高1/2-1/3以下)。结合除草,每亩每年追施厩肥2000kg,另加过磷酸钙20-30kg、N肥和K肥各10kg,秋冬季节结合园地深翻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kg。如有条件,可以施用杜仲专用肥,施用专用肥能极显著地促进杜仲树高、树径的生长及树体的生物量(表14-2),而且专用肥具有较长的后效。
定植后3-5年植株较小,林间可套种豆类、玉米或其他矮秆作物或药用植物,既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田间管理。以后随着值株逐渐长大,就不宜套种。每年冬季修剪侧枝与根部的幼嫩枝条,使主干长得粗壮。
六、病虫害防治
1、立枯病
多在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苗圃地或阴雨天发病。其症状表现为:①烂芽:发芽前的种子和发芽后的嫩芽腐烂死亡;②猝倒:幼苗出土2个月内根茎叶萎蔫腐烂;③根腐:根皮和细根腐烂。幼苗常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病,病株靠近地面的茎秆皱缩、变褐、腐烂,以致倒伏而死。
防治方法:①土壤选择:选择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在5-7.5的土壤,忌用黏重土壤和前茬为蔬菜、瓜类、马铃营等作物的土壤;②土壤消毒:用1%-3%硫酸亚铁液喷洒4.5kg/m2,7d后播种或用福尔马林50mL加水至6-12kg浇土1m2,用草袋覆盖,10d后揭去草袋再过两天播种;③种子消毒:在催芽前用1%高锰酸钾浸泡种子30min;④药剂防治:用1∶1∶200波尔多液(每2.5kg加赛力散10g)进行喷洒,10-15d一次,共3次;或用50%托布津400-800倍液,退菌特500倍液,25%多菌灵800倍液喷洒。
2、角斑病
一般4-5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为害叶片,病叶枯死早落,病斑多分布在叶片中间,出现不同规则暗褐色多角形斑块,叶背面病斑颜色较浅。秋天到来后,病斑上长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后叶片变黑脱落。
防治方法:本病的防治关键在于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冬季清除落叶,减少传染病原;初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发病后每隔7-10d喷施一次1∶1∶100波尔多液,连续3-5次。
3、褐斑病
一般4-5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为害叶片,病叶枯死早落。病斑处为黄褐色斑点,然后扩展成红褐色长块状或椭圆形大斑,有明显的边缘,上生灰黑色小颗粒状物,即子实体。
防治方法:参照角斑病防治方法。
4、灰斑病
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至6月上旬梅雨季节病害迅速蔓延,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为害叶片,病斑先从叶缘或叶脉处产生,初为紫褐色或淡褐色,近圆形,后扩大变成灰色或灰白色凹凸不平的斑块,病斑上散生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参照角斑病防治方法。还可在孢子萌发前喷0.3%五氯酚钠或一定浓度的石硫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