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文化及银杏树护树轶事

2013/6/30 14:45:18

一、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涵义从观念上讲,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活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思想萌芽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环境保护、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萌芽。主要表现为: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
生态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就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早期阶段,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那时候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只是暂时的或局部性的,未能引起或不足以引起人类的重视。到了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大大提高和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能力,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们补偿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力,人类排放的废物大大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结果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发生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稀有生物面临灭绝,热带雨林缩小,沙漠化范围扩大等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银杏生态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文化的思想、观点,借鉴古代保护、栽植树木的规范和做法,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古代护树造林的条规轶事
森林是人类始祖赖以生存的摇篮,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历来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优良传统,历代王朝出台了不少法规政令以保护林木,鼓励臣民植树护树,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督促、保障政令的执行。
先民对森林树木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无比崇拜,广大山区、林区的封山节、开山节、祭山会无不包括祭林拜树的内容。人们赋予神林神树强烈的暗示与寓意,越发强化了树木与人类息息相关、生死相依的紧密联系,无人敢妄动神山、神林、神树。汉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孝悌忠信观念深植于民众心间,植树、护树、修墓成为乡间时尚。植树护树活动是对先祖的缅怀和悼念,也是一个家族的重要法礼,这样做可以使墓地四季常青、荫及子孙、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生态保护。
这些条规誓约以及相关的一些仪式,都反映出古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自然保护理念,从而使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并凝聚成中华民族彰显于世的生态文化情结。于是,护树造林成为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佳话轶事,有的树以人著,有的人以树彰。
陕西省宁强县庙坝乡白果树村有两株银杏树,相依相偎已达千年,被当地乡民称为“夫妻树”。清朝道光年间,银杏树的主人周姓族众因古树所有权争执难决,打算砍伐后平分木材。众乡民不忍千年古物毁于一旦,有损“嘉陵瑞气”,遂慷慨集资三万二千文,从周姓族人手中购为社会公木,并在两树间立碑铭记,使古银杏树得以永存世间。
生长在寺院庙宇中的古银杏,常被百姓当作“神树”、“风水树”、“祖先树”等崇拜和敬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茅镬村有一株雌银杏,高达40米,据说树高为省内银杏之首。相传,当地时遭暴雨,山洪肆虐,常冲毁房宅庄稼,而在银杏古树附近的房舍则未见损害,先人认为是银杏“树神”保佑之故。于是又沿坡栽植,银杏树逐年高大,蓄水保土功能渐增,山洪罕见。1849年,一个名叫严正标的村人为告诫后人,重修前人石碑,碑文云:“村旁宅地,抱大荫木自古有之。下代子孙禁砍禁盗,禁争摘树上果实,违者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