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几个问题

2013/7/3 8:27:57

  

 《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成立工农政府》)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近代革命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曾被多次改编。如在1961年空政文工团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4年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都将这首歌曲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之后,又不断人选各种中小学及中师的音乐教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鄂豫皖苏区(大别山地区),系根据当地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等)改编而成,这已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但是,这首民歌的改编者是谁?属于哪个地区的革命民歌?长期以来,还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分歧。本文就此较为广泛地搜集了有关资料,进行以下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关于改编者
  
  吴冠宾在《一曲颂歌传天下——(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回忆,1929年12月25日,红32师打下商城县城后,接着就要召开赤城县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约1930年初商城县曾改名赤城县)。为庆祝这次大会的召开,商城县的王继初(有人称之王霁初,时任“红日剧团”团长)等人一起编歌,选中了王继初自己唱出的民歌《八段锦》,由陈世鸿(“红日社”总编辑)填词、吴靖宇(吴冠宾之父,时任赤城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县文化委员会主任、“红日社”社长)修改。最后再由王继初配上《八段锦》曲调而成。吴淑慎(吴靖宇之妹)在《红日剧团》一文中则回忆说,是王继初创作了歌词。这两种说法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为立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孤证不证”,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没有另外一家或多家之言来支持这两种观点。此外。吴冠宾是吴靖宇之子,吴淑慎是吴靖宇之妹,由他们提出的结论更应有所旁证。
  沈荣光、廖敏杰在《(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间、地点及作者》一文中认为,此歌的作者是佛堂坳柯家湾小学的语文教师、共产党员罗银青,创作时间为1929年农历的八九月间,地点就是柯家湾小学。文章以方子翼、漆远渥(均为罗银青学生)、漆先棣(原商城县委少共组织部部长)的回忆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进行了考证。
  李皓在《(八月桂花遍地开)及其词作者》中认为,此歌的词作者是罗银青。作于1929年农历八月,其时红32师回师商南地区,正领导组建乡村苏维埃政府,罗银青有感而作。佚名所作《(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词作者罗银青》一文,也持此看法,认为歌词是罗银青从苏维埃成立的集会上回去后创作的,并配以《八段锦》曲调而成。
  认为罗银青是词作者的说法还有很多,似乎有定论之势,但仔细追究起来却并非如此。首先,目前尚缺乏作者的手稿、文章、自传或自述等直接证据,所以不能肯定罗银青就是词作者。所有的根据都是由与他有过接触或存在一定关系人士的回忆而加以推定的。而漆先棣认为词作者是罗的说法也有惑点,按他的说法,是他和李梯云(原商城县委委员1、漆禹原(原红32师政治部主任)共同决定要创作一首庆祝苏维埃的歌曲,最后请罗银青创作而成。那么,漆先棣就与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他的说法是否真实客观,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回忆会因年代的久远而不尽准确,要考证词作者是谁,还需要旁证。况且,目前在所有最早的油印和正式出版的此民歌的乐谱上,都没有标注词作者是谁。
  在这里。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范畴。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集体性,它的作者往往就是众多的演唱者,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证具体作者,值得反思。应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长期的传唱中逐步形成的,改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也不可否认,像王继初、吴靖宇、陈世鸿、罗银青等人在这首民歌的最初产生阶段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归属地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地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民间歌曲概论》(宋大能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也认定是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之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将它作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选人;而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年版)中,编者将之认定为河南新县民歌;《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认定它是属于哪个省份或地区的民歌,只确认它“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系土地革命时期有些县、区成立苏维埃政府时。据民歌《八段锦》填词传唱而成”。曹锦华的文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何地民歌》认为:“不难看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确系商南民歌,歌词作者是罗银青,曲调是地方民间《八段锦》调,作歌是1929年8、9月桂花盛开的时候,它是河南商南民歌……”《党建杂志》刊登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乐谱下面的标注是“革命民歌,焕之编曲”,并认为“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贺文忠在《大别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中认为,“1929年正值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在新县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诞生并首唱”。潘传柏在《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了传统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就是1929年8月在新县卡房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庆祝大会上产生的”。至此,这首民歌的归属共有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种说法。
  这首民歌形成伊始,就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风格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各地迅速流传。这首民歌在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其新编歌词与曲调契合无间,内容与形式结合完美,的确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新民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由于时间的消逝和文献的匮乏,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当初改编这首民歌的具体情形了,从歌词中我们也无法获得具体的产生年代和地点。根据健在当事人的回忆和现有研究结果,这首民歌最早在1929年就在鄂豫皖苏区出现并流传,当无异议。如吴冠宾在《赤城红日社》一文中即持此说;夏立之在《模范宣传队》一文里回忆说,她是1928年春跟乡宣传队张又明学会这首民歌的(1928年之说只此一家);而吴淑慎在《红日剧团》一文中回忆,她是1930年春学会了这首民歌;方子翼回忆说,他是1929年秋天在佛堂坳柯家湾模范小学跟陈觉民老师(王明之妹,笔者注)学会这首歌的。商城籍作家余英茂在《“八月桂花”别样红》一文对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新县泗店乡)进行了采访,周凤山回忆说,1929年她曾经作为宣传员教唱过这首民歌。而四川有关此歌的最早记载则是1933年夏天,四川旺仓史家的史群英在《八月的桂花》中回忆说,当时她第一次听到女红军战士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苏区的红四军主力是1932年10月开始撤离苏区,1932年12月抵达川陕地区,1933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形成了以通江、南江和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边革命根据地,而江西中央苏区是1934年10月正式开始长征。所以,此歌不可能是四川民歌,只能是由鄂豫皖苏区传出。廖家骅先生曾于1977年到大别山区的金寨、新县、红安、麻城等地采风,之后撰写的《关于革命历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和流传》一文中曾提到,由于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竭力推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大别山根据地蒙受了巨大损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从大别山老区出发,西征进入四川。1960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选《中国民歌》时,曾根据四川省文化局音工组1956年编辑的《四川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歌曲选》的谱本,收入了《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歌,列为“四川民歌”。对于《中国民歌》编辑工作中这种缺乏调查研究、片面采取“先人为主”的做法,廖家骅先生曾于“文革”前向编纂者书信反映,并要求更正,中国音乐研究所当时即复信,表示再版时考虑订正。遗憾的是,《中国民歌》还没来得及再版就开始了十年动乱。在动乱期间,“四人帮”一方面粗暴污蔑民歌,否定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搞几首革命歌曲来装饰门面,以标榜他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战地新歌》(第3集)中,他们不调查研究,不实事求是,在“前言”中把它定为江西革命歌曲。这种粗暴的做法,不仅割断了半个多世纪我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而且连建国十七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对此歌所做的大量搜集整理成果(包括李焕之等同志的改编)都一笔抹煞。至此,目前并未有关于此歌产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其他有力证据和论著出现。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此歌应该是1929年8月到12月间产生于鄂豫皖苏区的作品。

  从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状况看,1929年5月6日商南起义(又称商城起义、立夏节起义或丁家埠起义,河南商城县的南部地区简称商南,笔者注)爆发,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园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北、江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佛堂坳当时即属商南,今属安徽金寨县果子园乡。1932年,红四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政府随即在此设立经扶(河南光山、罗山及湖北红安、麻城之交界地区,1947年改称新县,今属河南)、礼山(河南罗山及湖北红安、孝感、黄陂之交界地区,1952年改称大悟县)、立煌(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山、六安、霍丘之交界地区,1949年改称金寨县,今属安徽)三县。一个现实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