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香褐圆的病虫防治

2013/7/3 8:28:07

阴香褐圆蚧的发生与防治
雷艳梅.谢荔元
阴香(Cinnamomum burmani),又名天竺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在我国南方广泛栽植作行道树及庭院观赏树,其树冠伞形或近圆球形,株态优美,分枝低,叶茂密,有较好的隔音作用,对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为理想的防污绿化树种。但近几年各地的阴香受介壳虫为害较严重,主要是褐圆蚧,其次是矢尖蚧等。褐圆蚧(Chrysomphalusaonidum)又名黑褐圆盾蚧、茶褐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若虫和雌成虫多聚集在叶背主脉附近为害,以后转移分散到枝干及叶片等部位;用口器吸吮叶和技的汁液,受害叶片和枝条变黄,早期落叶,树体长势衰弱,影响其观赏性。虫体分泌物堵塞叶面气孔还会诱发霉菌,形成煤烟状霉层,受害严重时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除阴香外还为害茶花、柑橘‘1]、枇杷、月季、无花果、芒果、棕榈[21、夹竹桃等。(图1)

1虫体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介壳圆形,直径约2 mm,暗褐色,边缘灰色,第一、二次脱皮壳叠在中央,隆起较高,壳面密被环纹,似草帽状(图12a)。
雄介壳较小,约1 mm,紫褐色,边缘一侧扩展,灰白色(图2b)。
雌成虫无足无翅,表皮柔软.呈倒卵形,长约1.1 mm,淡黄褐色,头胸腹各部分分界不明显,头胸部最宽,腹部较尖(图2c)。
雄成虫有足有翅,触角发达,体长0.7 mm;淡澄黄色;胸正中有深褐色的横带和黄白色的纵线各1条;翅l对,近圆形,透明无色,有脉2根;腹部园锥形(图2d)。

1.2卵
椭圆形,淡黄色,产丁介壳下母体后部。
1.3若虫
1龄椭圆形,淡黄色,触角、足伸出体外。腹末有尾毛2根。进入2龄,足和触角消失(图2e)。
1.4蛹
仅雄虫具有,长0.8 mm,橙褐色,触角紧贴于胸部两侧,前足环抱头顶,中足紧靠腹侧,腹末有白色锥形突,两侧各生短刺1根(图2f)。
2发生规律
褐圆蚧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4-6代,各代发生不整齐,因而形成田间各虫态混杂现象,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在华南地区第一代1龄若虫盛发期为4月上旬,末代为lI月下旬至12月旬。若虫蜕皮2次变成虫。雌成虫需经交配才能繁殖,交配在晚上进行,交配后经1-3周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下,每雌能产卵数十粒至上百粒,平均每雌可产卵145粒,持续产卵可达2-8周,卵不规则地堆积于雌介壳下面。卵经1—3天孵化,初孵若虫活动能力强,会自由活动,爬行分散,转移到新梢、嫩叶上取食;寻找定居部位,脱1次皮以后足和触角消失,并固定开始吸食为害,随即分泌蜡质物覆盖体背,构成介壳。雌若虫大多为害叶背,经2次蜕皮后羽化为雌成虫;雄若虫多固定于叶面剌吸为害,蜕皮后经预蛹和蛹期羽化为雄成虫。雌成虫寿命长,能活数月;雄成虫寿命短,仅活4-5天。
3防治方法
3.1作好检疫工作
褐圆蚧会随种苗或接穗运输传播,起运前要注意检查并处理。在移植或运输苗木和接穗之前,进行认真检疫,如发现介壳虫,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用700倍40%速扑杀浸洗后才能引进种植,以防止传播扩展。
3.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及枯枝败叶,并注意通风透气。种植区周围的树木如发现介壳虫,要及时喷药或剪去有虫的枝条,以免蔓延。在种植区内发现有虫的枝、叶以及衰弱枝要立即剪掉、烧毁,以减少虫源和恶化蚧虫生活环境。
3.3保护和利用天敌
该虫的发生与天敌因素关系极为密切,已发现褐圆蚧天敌寄生蜂就有12种之多,其中蚜小蜂为最普遍、寄生率高,对于褐圆蚧田间虫口密度抑制作用显著。此外,还有多种瓢虫、草蛉和红霉菌等天敌。在保护利用天敌方面,特别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尤其是在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时期,应尽量少打药或不打药,非施药不可,也只能用有选择性的农药,对天敌影响小的药荆,尽量避免使用有机磷类药剂,可改用油制剂等。

3.4化学防治
掌握在卵的盛孵期喷药,尤其掌握在每年第一代卵的盛孵期喷药,这是防治蚧类害虫的关键时期,此时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褐圆蚧的防治应抓住全年当中的关键时期第一代卵的盛孵期,即4月上、中旬喷药防治。有效的药剂有70% - 90c70机油乳剂50 - 100倍稀释液,40%氧化乐果800-1000倍稀释液,l0%吡虫啉可湿性粉3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1500倍液加机油乳剂iso倍液,40%速扑杀1000倍稀释液等,均对若蚧防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