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将至 六月份园林植物易发生的害虫及防治

2013/7/16 9:17:08

夏季将至 六月份园林植物易发生的害虫及防治
进入六月,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园林植物害虫进入高峰危害期,这一时期是园林植物害虫防治的重点时期。六月份易发生的园林植物害虫主要有白杨透翅蛾、黄杨绢野螟、斑衣蜡蝉、国槐小卷蛾、樟巢螟,红蜘蛛、介壳虫等,现将害虫识别要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园林植物害虫识别特征
  1、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 Rottenberg)
  白杨透翅蛾,鳞翅目中 透翅蛾科的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白杨、毛白杨、加大拿杨的茎干、枝条,形成肿瘤。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21mm,翅展23~39mm。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有赭色鳞片,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
  卵 椭圆形,黑色,上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mm,圆筒形。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时黄白色。胸足3对,腹足、臀足退化,仅留趾钩。
  蛹 长12—23mm,纺锤形,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横列倒刺两排,9、10两排具刺1排。腹末具臀棘。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多为1年1代,少数1年2代。以幼虫在枝干隧道内越冬。翌年4月初取食为害,4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6月中到7月上旬,10月中旬羽化结束。卵始见于5月中旬,少部分孵化早的幼虫,若环境适合,当年8月中旬还可化蛹,并羽化为成虫,发生第2代。成虫飞翔力强而迅速,夜间静伏。卵多产于叶腋、叶柄、伤口处及有绒毛的幼嫩枝条上。卵细小,不易发现。卵期7~15d。幼虫8龄。初龄幼虫取食韧皮部,4龄以后蛀人木质部为害。幼虫蛀入后,通常不再转移。9月底,幼虫停止取食,以木屑将隧道封闭,吐丝做薄茧越冬。
  2、黄杨绢野螟
  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褐色。
  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60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两块;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发生规律
  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2龄幼虫在残叶中越冬,次年3月底4月上旬开始为害,5月上旬是为害盛期,5月中下旬化蛹,成虫期在6月上旬至中旬,卵期在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害。第二代成虫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此代虫量较多,为害较严重。幼虫取食叶片表皮和叶肉,枝梢受害后焦黄枯萎。老幼虫蚕食整个叶片,仅留下叶脉或将叶柄咬断,严重时将叶片咬得残缺不全,呈现一片枯黄,幼虫有吐丝习性,9月后幼虫结茧过冬。
  3、斑衣蜡蝉 (Lycorma delicatula )
斑衣蜡蝉又名椿皮蜡蝉,斑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害虫。 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危害樱、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特别喜欢臭椿)
  危害征状: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40~5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7~8点黑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  
  卵:长图形,褐色,长约3毫米,排列成块,披有褐色蜡粉。
  若虫:体形似成虫,初孵时白色,后变为黑色,体有许多小白斑,一至三龄为黑色斑点,四龄体背呈红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自蜡粉。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
  4、国槐小卷蛾
  六月主要发生的是幼虫,是防治的重要时期。
  5、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
  樟巢螟又名樟丛螟、樟叶瘤丛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
  1—2龄幼虫取食叶片,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形成鸟巢样的虫巢。有的整株叶片几乎吃光,严重影响樟树生长,有的虽对生长影响不大,但树上虫巢多,影响绿化效果。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3毫米,翅展22-30毫米,头部淡黄褐色,触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状基节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鳞片,下唇须外侧黑褐色,内侧白色,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末端尖锐。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内横线黑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黑点,外横线曲折波浪形,沿中脉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缩,翅前缘2/3处有1乳头状肿瘤,外缘黑褐色,缘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点。后翅除外缘形成褐色带外,其余灰黄色。
卵:扁平圆形,直径0.6-0.8毫米,中央有不规则的红斑,卵壳有点状纹。卵粒不规则堆叠一起成卵块。
  幼虫 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后渐变棕色。老熟幼虫体长22-30 毫米,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背有1条褐色宽带,其两侧各有2条黄褐色线,每节背面有细毛6根。茧长12-14毫米,黄褐色,椭圆形。
  蛹 体长9-12毫米,红褐色或深棕色,腹节有刻点,腹末有钩刺6根(其中长而粗2根,短且细4根)。
  发生规律
樟巢螟在湖北孝感1年2代,以老熟幼虫入士结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第1代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7月上中旬是为害盛期,第2代幼虫取食期从8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少数发育迟的到10月底)幼虫老熟人士越冬。成虫夜间羽化,无趋光性卵产于两叶相叠的叶片之间,幼虫5龄,初孵幼虫群集危害,取食叶片.仅剩表皮,肉眼极易识别。随虫体长大而分巢为害,每巢有虫5—20头,5龄期巢内有长条状茧袋,每袋1条幼虫,昼躲夜出,行动敏捷,受害严重的树木满是虫巢。
  6、红蜘蛛
  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110多种植物, 国内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辽东、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泰国、菲律宾国等。
形态特征
  成螨 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
  卵 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
  幼螨 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
  发生规律
  6月份,花灌木红蜘蛛的发生比较严重,尤其是碧桃、西府海棠、紫叶李、月季等均受红蜘蛛危害;乔木主要是国槐上红蜘蛛在内膛危害;黄杨绿篱上也有红蜘蛛为害,叶片失绿变黄,大多数红蜘蛛在叶片正面危害,叶背较少。
  7、介壳虫
  蚧壳虫种类较多,虫体小,其体表常覆盖有蜡质介壳。
  二、以上害虫的防治措施
 (一)、白杨透翅蛾的防治
  1.选择抗虫树种如有些杂交杨树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
  2.加强检疫在引进或输出苗木时,严格检验,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以杜绝虫源。
  3.人工防治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蛀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或向虫瘿的排粪处钩、刺杀幼虫。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
  4.药剂防治在幼虫侵入枝干后,表面有明显排泄物时,可用50%磷胺乳油加水20-30倍液涂1环状药带,或滴、注蛀孔,药杀幼虫。用三硫化碳棉球塞蛀孔,孔外堵塞黏泥,能杀死潜至隧道深处的幼虫。幼虫初侵入期往受害的干、枝上涂抹溴氰菊酯泥浆(2.5%溴氰菊酯乳油1份,黄黏土5-10份,加适量水合成泥浆)毒杀初孵化的幼虫。抓住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树干的有利时机,在树干枝干上喷洒1:500~1000倍的敌敌畏液,每9天喷1次,毒杀效果良好。 (二)黄杨绢野螟的防治
  1.加强检疫,防止黄杨绢野螟随苗木传播蔓延。
  2.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使黄杨生长旺盛,改善通风透光,杜绝成虫产卵。
  3.人工防治可于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人工捕捉杀死幼虫或蛹,并剪除受害枯枝。
  4.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5.幼虫大发生期喷2.5%溴氰菊酯乳油3500至4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
 (三) 斑衣蜡蝉 的防治
1、园艺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刷除卵块。
  2、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在为害严重的纯林内,应改种其它树种或营造混交林。
3、保护利用若虫的寄生蜂等天敌。
  4、药剂防治:若、成虫发生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 (四)国槐小卷蛾的防治
  国槐小卷蛾幼虫可用菊杀乳油或吡虫啉进行防治。 (五)樟巢螟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