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草坪 >> 详情显示

城市园林绿地的展望

2013/7/14 11:53:45

1.园林绿化事业的特点

绿化事业的特点,就是扩大视野,从传统的造园观念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它广泛的内容和宏观的效益。要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一、法制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党和政府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草坪绿化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都有关于绿化建设的规定,1992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更突出了它的法制性。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个决议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打下了园林绿化的群众基础,突出了园林绿化的群众性。

二、时代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园林绿化事业的性质和任务,赋予了时代的特征。纵观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个阶段:

1.园林的原始阶段

体现在园、圃等初级阶段的园林。其功能主要限于满足统治阶级少数人享受的需要。

2.古典园林的阶段

城市人们在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需求之下开始模拟自然的建设工程,把亭、台、楼、阁、山、水、花、树融为一体而发展起了古典式的园林。它的功能要求和服务对象都非常局限,管理也是简单的。

3.开放式的园林阶段

打破了封建割据的园林形式而出现了公园。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比较狭窄,仍然停留在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活动场所的要求上。

4.生态园林阶段

生态园林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人口、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谋求合理的生存环境的奋斗中,把园林绿化列为主要手段,园林绿化事业进入了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所包含的范围从宏观上看,是从国土整治、保持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冲出了一园、一地、一草、一木的范围,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综合规划。在具体设计布置上,又可以融合传统园林的技术和表现手段,打破了单一化的局面。

三、业务特点

1.园林绿化事业是以绿色植物为主体,以占有土地为基础的综合工程。土地是园林绿化的载体,在城市规划中,对园林绿化用地给予合理的安排和切实保证是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基础。

2.园林绿化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是在不停地生长、更新、衰老中运动着的。

3.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它交织在城市总体结构中,有一定的依附性,与城市的各项建设密切结合,协调发展。

4.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意义。

5.为保证实现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负担起相应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养护、管理和服务业务,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园林行业系统。

6.我国当代的园林绿化行业,劳动者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要进行技术开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振兴园林绿化事业。

四、开展园林行业的多种经营

在不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从方便群众游览休息出发,充分运用园林绿化的有利条件开展服务性经营活动,目的是增加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能力,提高园林绿化的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园林、盆景、花卉优势,组织出口创汇。

2.城市绿化建设特点

一、注重大环境绿化

近十几年来,各地绿化建设立足于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对待,打破一般苑、圃和城市园林的格局,将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林融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倡“公园敞开化”、“公园景物搬入街道”,发展园林路,努力创建城市新环境,将中国庭园空间的尺度扩展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

如北京市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美化首都,城内点、线、面结合,营建了城郊的风景林、平原区的农田林网、浅山区的经济林和深山区的防护林,形成了三道环绕京都的绿色屏障。

二、突出地方特色

全国各地的绿化建设,依据自然特点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园林规划,突出了当地绿化特色。如南京市在建设和发展中,把环境风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载体,将园林绿化与古都风貌实行最佳结合,形成了自然风景与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环境风貌保护区。

如钟山风景区、石城风景区、雨花台纪念风景区、明城墙风光带、天生桥(无想寺)风景区等。把这些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融进城市建设,从而保持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特点,保持了六朝古都特色。

三、发展特种绿化

为了在有限的城区中做好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总数,期间,用盆景花卉进行大色块组景,不但给人们一种浓郁的新鲜感,而且气势恢弘。大色块组景的现代园林设计和建造手法,正在日益扩大应用范围。

六、城市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只有发达国家的1/10,不少城市缺乏绿地系统,城市绿化的土地没有保障,缺乏绿化的应用技术和产品,没有完善的城市绿化质量评价方法。

园林绿化事业面临许多困难,缺乏资金,土地紧张,法规制度不健全,技术人才缺乏。一些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关系。一些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不注意环境的同步发展,甚至造成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不断被蚕食,人们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在建设开发中不注意保护植被,造成我国一些城市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在城市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养护管理水平较低,法制观念不强,侵占园林绿地、乱砍乱伐树木、破坏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3.城市绿化建设发展方向

人类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还需要一个协调、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因此,城市规划必须着重环境的综合设计,绿化系统规划应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生态平衡的道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让我们伟大祖国到处呈现“地绿、山青、水秀、天蓝”的美丽景观。

一、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高度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直接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因此,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就要深入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栽培与养护,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努力做到不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使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进行,把绿色植物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发挥园林绿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国际潮流。生态园林建设是一项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向城市输入自然因素,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宏伟生物工程。

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植物为人类创造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除了完成城市园林绿化的指标以外,还应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文化内涵和优美的植物配置,绿地合理布局,使城市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创造出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

1.制定好园林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搞好城市绿化的根本依据。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一是保护好城市的自然面貌,尤其是保护好有绿化基础和潜力的山体、水体;二是各类建设,按规划预留足够的绿化用地;三是在规划城市景观时,把绿化作为重要内容。

规划设计好基调树种、种类规模、品种搭配和空间布局,利用乡土树种的优势,引进外来优良树种,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

2.城乡结合,搞好大环境绿化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能把城镇与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有效地利用乡村的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开辟绿地,使市区绿地向郊区绿地延伸与扩展,实行大环境绿化。

如上海市制定了“2020年上海绿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实行城乡结合,分主城区、近郊区、浦东新区、二级市和郊区5个层次,在外环线外面将建成1条宽度至少在500m、长度约97km,环绕整个上海市区的大型绿化环境,以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质量,体现出现代化城市的绿化水平,为上海城市绿化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3.增加市区总绿量

大力发展新的绿地,把公共绿地建设与专业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包括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平面与垂直结合);发动群众,认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劳动,实现绿化达标;切实抓好新建单位、居住小区、经济开发区等新区的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兴建公园、广场、街头小游园、楔形绿地和绿化圈;加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窗台绿化建设,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和园林艺术水平;建设完整的江、河、湖的风景林带,提高防护功能。

在道路绿化特别是新建干道绿化中,实现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在居住区、工厂区、文化教育区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建设绿化连接带。把各类绿地相联系构成现代化城市绿地系统,把自然界的绿色植物搬到城市中来,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

三、加强居住区的园林绿化

居住区绿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直接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绿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决定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试验表明,要维护和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居住区必须有30%~50%的绿化面积。在绿化设计上要突出艺术性和美化效果,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并适当点缀高质量的园林小品。在植物配置上,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达到四季有花,周年常绿,花果飘香,环境优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住宅区域。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园林科研对发展我国的园林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宏观方面,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解决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大课题,理顺人和绿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以人为主体,研究人工植物群落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统一,研究人工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

研究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和多种效益,以满足各类绿地的观赏、环保、保健、生产、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研究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室内绿化的特种技术和多品种的植物材料。研究病、虫、草“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污染。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以及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在微观方面,加强园林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研究,运用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将具有特殊性状的基因或某种抗性基因植入“后代”,使花卉或木本植物按照人们的意志生长,创造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培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品种,如“花月季”、“发光烟草”等。同时,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快速繁殖这类观赏价值极高的珍贵植物。

在学术交流方面,要走向世界,多层次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发展园林科技产业中,要努力跻身于国际市场,合作搞科研,合作办企业。
我国的绿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随着园林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将面临新的挑战。要积极培养园林科技工作者宽阔的科学视野和大科学观,造就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绿化队伍和绿化企业家,不断发展我国的绿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