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事业同样要讲求经济效益,要结合事业的特点,去创造它的经济效益。只有掌握了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和巩固。
1.宏观的经济效益
在考察城市经济效益的时候,不能把环境因素排除在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应从宏观上看是它为城市提供的环境效益。
上海园林局某高级工程师曾在一次全国性的园林经济与管理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列举了如下的计算数字:上海如果把园林绿化提供氧气和净化大气的效益一并来计算经济效益,把氧气看作是具有商品价值的工业材料,以氧气的市价进行估算:约值8157.6万元。
1985 年上海园林系统所有经营部门、生产部门总收入也不过1619.5万元,两者相比,足以证明间接效益要比直接效益大得多。
还有人认为:园林绿化生产氧气的环境价值远非工业制氧所能比拟。工业制氧不过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对整个环境来说,并未真正生产氧气。更由于工业制氧要消耗大量动力,动力的,又要靠能源的燃烧,燃烧过程又要消耗氧气。
而绿色植物则不然,在光合作用中利用光能裂变水来完成,这个反应过程不但对环境不发生污染,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还在不断地形成树干、枝叶、花、果实,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
据一位印度学者计算,一株正常生长7年的树,它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价值,折算后约值20万美元。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约值2.1万美元;防止空气污染约值6.2万美元;防止土壤被侵蚀约值3.1万美元;涵养水源约值3.7万美元;为鸟类及昆虫提供栖息环境均值3.1万美元。上述所举还不包括树木的木材价值,以及供人遮荫、乘凉的作用。
2.合理经营与经济效益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园林绿化事业作为非营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坚持勤俭建国的精神,不断地改善经营,提高管理,结合行业特点,增收节支,争创最好
的经济效益。
一、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
园林行业提高经济效益不能只看眼前的现金收入,往往一时的经济收入的表面掩盖着损失的实质。例如,在公园内演马戏,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但是,大片草地被破坏,事后又要重新铺置,那笔开支,是演马戏那点分成收入所能弥补的吗?更不要谈破坏园容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种植质量与经济效益
在新建绿化工程中,一般绿化种植工程约占总造价的40%。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成活率应达到95%以上,但实际上很多工程由于管理不善达不到这样的质量指标,有的成活率不到80%,不但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丧失了植物材料宝贵的生长时间,苗圃里多年的培育劳动化为乌有,对整个社会劳动的浪费是难以计算的。
三、养护质量与经济效益
绿地保存率是考核和评价经济效益的内容之一。有的绿地,由于养护管理不善,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种植,损大树,种小树,如此循环往复,长期达不到绿化效果,而年年都有新的种植任务,年年都要投资。
四、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
园林绿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力是投入构成的主体,劳动工资开支约占养护管理费用开支的45%~50%。现在情况是劳动投入的增长,超出了事业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力增长与事业发展失调,造成工资、福利支出的增加和单位面积的养护成本提高。
五、建设方针与经济效益
运用投入与产出的原理,来对照园林建设方面的效益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建设方针,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方法。它符合园林绿化的性质和任务。
但是,现在在一般绿化建设中建筑物偏多,楼、台、亭、阁、假山、喷泉的比重过大,因为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砖瓦山石并不能发挥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挤占了大量园林建设的资金,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不利于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绿化效应的发挥。
园林的经济效益是综合性的,获取经济效益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应该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去探索。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以外,还有更多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