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草坪 >> 详情显示

园林泛谈及中国园林发展简史

2013/7/14 11:53:47

古代传说,不论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基督教的“伊甸园”,还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根据人间的优美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塑造而成的美好境域,它们经过口头流传到付诸于文字描述,令人仰慕。

人们最早在布建祭祀场所时追寻探求,继而拥有权势的人在其生活的空间中加以效仿,即使是一般的大众也在生产、生活的空间中尽其所能地利用自然因素来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

园林从起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已成为全世界数十亿人口共享、共识、共同研讨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由此可以将“园林”解释为 “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山水地貌、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创作而成的绿色统一体”。

时至今日,园林的范畴不仅包括城镇中星罗棋布的大小公园、庭院和由纵横交错的绿化网络所组成的绿色系统,而且还包括对广袤大地上一切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游赏条件的合理安排。

现代园林的使用价值不仅在于供人游赏和美化环境,而且应该体现如何在保持人类理想生存条件方面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或者说发挥园林在改善物质环境方面的效能以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当然,在改善环境的气候、卫生状况,提供优美的户外休憩场所,或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甚至成为一件艺术珍品等不同的使命方面,不同类型的园林各有其不同的主要目的。

而无论何种园林绿地,在实现了其主要功能效益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多地发挥其他方面的有益作用,也是园林设计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规”者,规则、规矩之意;“划”者,计划、策划之意;“设”者,陈设、设置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艺术法则的指导。

园林规划设计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建园的意图和特点,园址现状条件的把握,园林绿地的内容、形式和布局,山水地形的处理方法,出入口与园林铺地的设置,主要园林建筑的形式,园林植物的合理选择与配置等。

此外,还要解决好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及考虑到造价及投资的合理应用,服务经营等有关问题。

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设施。园林绿地建设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每一块绿地的建设都要根据城市或小区总体规划,制订一个比较周密完整的设计方案,它不仅应该符合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而且应该体现“美观、经济、实用”的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地建设施工的前提和指导,又是施工的依据。凡是新建和扩建的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正规设计,没有设计不得施工。

中国公共园林出现的较晚,自清末才开始有几处所谓的公园,也仅限于租界地中,为外国人所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园林事业的建设发展很快,一改过去的私园性质以及像清末的上海外滩公园及广州中央公园等为统治者和富人阶层服务的那种“公共性质”的园林状况,使现代园林真正走上了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轨道。

经过园林工作者50多年的努力工作,全国各地不仅恢复、整修了1949年前留下的近代公园和一些历史园林,而且还新建了大量的现代城镇园林绿地,如综合性公园、花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休憩林阴带等等,规模之广,形式之多,成效之大,是历代所不及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合肥、大连、西安等地,还建设了公园绿地网,使公园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中有了比较合理均匀的分布。

根据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进程,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

1949~1952年为修复改造阶段。其间,全国各地以恢复旧有公园和改造、开放私园为主,很少营建新园,同时还广辟苗圃,大量育苗,为以后的公园建设打基础。在此期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合创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园林教育专业建造园专业。

1953~957年为初建阶段,主要结合全国的新城开发和市政卫生工程而新建起大量公园,对原有公园也进一步充实完善。公园的规划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分区,尤其偏重文体活动区的规划。

1958~1965年为减缓阶段。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受到暂时挫折,全国各地公园建设的速度逐步减缓,工作重心转向强调普遍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出现了把公园经营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仍然以分区为主,但也进行了一些把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应用于新园林创作中的探索。

1966~1976年为受挫阶段。由于十年内乱,全国各城市公园建设事业均遭破坏,新建工程趋于停滞。一些城市的主要公园被视为“封资修的大染缸”而被彻底砸烂,大量公园被非法侵占并中断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1977~1984年为振兴发展阶段。经过十年动乱创伤后,全国各地公园建设重新起步,建设速度加快,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造园道路。

1985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化,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公园建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置了园林类的专业。

一些小城镇的园林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镇公园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居住区绿化、交通绿化、小游园、园中园的建设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园林作品,如北京的双秀园、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上海的大观园、南京的药物园、无锡的鹊园、洛阳的牡丹园、沈阳的芳秀园、广州的云台花园等。

总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最快的阶段。截至2 000年,全国设市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28.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8m2,全国已有19个城市被评为“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