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科别】:马鞭草科、马缨丹
【属拉丁名】:Lantana camara
【别名】:马缨丹,山大丹、大红绣球、珊瑚球(《南越笔记》),臭金凤、如意花、昏花(《岭南采药录》),七变花(《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如意草(《广州植物志》),土红花、臭牡丹、杀虫花(《南宁市药物志》),毛神花(《闽南民间草药》),臭冷风(《广西中药志》),天兰草(《湖南药物志》),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五色花、五雷箭、穿墙风(《广西中草药》),野眼菜(江西《草药手册》),五彩花、红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药》),猪屎花(潮州)。
五色梅花期长,花色丰富多变,有红、橙、黄、粉、白等色,有的花初开时为黄色或粉色,渐渐变为橘黄或橘红,最后变为红色,故有五色梅、七变花之称。
生长习性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但不耐寒,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长较好。花期6~10月。性喜温暖、湿润、向阳之地。耐干旱、稍耐阴,不耐寒。在南方基本是露地栽培,北方可作盆栽摆设观赏。对土质要求不严,以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
该种为热带植物,喜高温高湿,也耐干热,抗寒力差,保持气温lOC以上,叶片不脱落。忌冰雪,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耐旱耐水湿,对肥力要求不严。
产地分布
产美洲热带,中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等省区有栽培,且已逸为野生。
形态特征
五色梅为常绿灌木,高1一2m,有时枝条生长呈藤状。茎枝呈四方形,有短柔毛, 通常有短而倒钩状刺。单叶对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粗糙有毛,揉烂 有强烈的气味,头状花序腋生于枝梢上部,每个花序20多朵花,花冠筒细长,顶端多五裂,状似 梅花。花冠颜色多变,黄色、橙黄色、粉红色、深红色。花期较长,在南方露地栽植几乎一年四季 有花,北京盆栽7~8月花量最大。果为圆球形浆果,熟时紫黑色。同属150种,国内引进栽培 2种,园艺品种多个。蔓五色梅 (L·montevidensis)半藤蔓状,花色玫瑰红带青紫色。白五色梅 (cv·Nivea)花以白 色为主。黄五色梅(cv·Hybrida)花以黄色为主。
五色梅又叫马樱丹、臭草、七姐妹,为马鞭草科直立或半蔓性灌木。花期5—10月,由多数小花密集成半球形头状花序;花色多变,初开时为黄色或粉红色,继而变为桔黄或桔红色,最后呈红色。同一花序中有红有黄,所以有五色梅、七变花等称呼。它的花具有吸引蝴蝶的诱因,每当花开时,会有许多蝴蝶翩翩而至
五色梅全株被短毛,有强烈气味。叶对生,卵形或心脏形。在温暖的江南各省,可常年开花。它花朵虽小,直径不足1厘米,但由众多的小花密集成团,组成头状花序,直径可达4至5厘米。花序较为密集。花冠筒状,雄蕊4枚。马缨丹品种较多,以黄、红、橙黄、紫、白等花色较常见。有些品种在开花期间、橘红及红色等混杂色。作为地被观赏以黄花、紫花品种应用最广。
习性特征
该种为热带植物,喜高温高湿,也耐干热,抗寒力差,保持气温lO℃以上,叶片不脱落。 忌冰雪,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耐旱顶寸水湿,对肥力要求不严。
价值用途
五色梅嫩枝柔软,适合制作多种形式盆景。可加工制作成单干式、双干式、临水式、斜干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五色梅的叶片较大,树冠常采用潇洒的自然型,也可刻意扎成圆片形。由于生长迅速、萌发力强,耐修剪,造型方法应以修剪为主,再辅以蟠扎和牵拉;五色梅的枝条直而无姿,可用金属丝进行弯曲。也可用岭南派“截干蓄枝”的手法进行造型。
观赏应用
五色梅花色美丽,观花期长,绿树繁花,常年艳丽,抗尘、抗污力强,华南地区可植于公园、庭院中做花篱、花丛,也可于道路两侧、旷野形成绿化覆盖植被。盆栽可置于门前、G 堂、居室等处观赏,也可组成花坛。
产地分布
此花原产南美巴西等地,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20—25℃,稍耐旱,不耐寒,我国华南林落常见散生。此花生性泼皮,耐修剪,长江以北多作盆栽。
繁殖培育
五色梅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花苗。果熟后采摘堆沤,浸水搓洗去 果肉,即获种子。种子忌失水,可于秋季采取随采随播,或混沙贮藏,春季再播种。播后发芽阶 段气温应保持在20C以上。发芽率约为60%,南方播种苗当年秋季可开花。扦插多于5月份进行,取一年生枝条做插穗,每两节成一段,保留上部叶片并剪掉一半,下部插入土壤,置于疏荫下养护并经常喷水。l个月左右即生根,并生发新的枝条。植株分枝极多,沾土生根,故将柔 性枝条刻伤并压入土中,待根系生长后即断根分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