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的生态观分析

2014/2/19 15:39:06

江南古典园林的生态观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文人山水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淡泊而恬静的气质、含蓄而深远的意境、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精湛的建造技术等早已为世人称道。笔者想要讨论的,是它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一个不太引人注目但又十分重要的方面,即它的生态合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江南古典园林为人工山水园的典型代表。江南古典园林多为第宅园林,现存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扬州及南京等地。由于地处平原地段且造园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到几十亩的占地面积,因此它不可能像皇家园林及寺观园林那样可以利用真山真水来营建天然山水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有通过浓缩自然来营造人工山水园林,借助典型化创作手法来追求真山真水的神似意境。要想“高于自然”首先要“本于自然”[1],要模拟自然就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自然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合理性或者生态规律。笔者以为,江南古典园林正是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遵从了生态规律而创造了具有一定环境容量的良好生态环境,形成了宜人的生活休闲空间。“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势,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都是把人和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理想,必然也受到这种宇宙观的支配,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是江南古典园林对自然美追求的源,而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则促进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意境合成。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的园林创作原则,即把有若自然作为衡量园林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分析

1.山水构架与生态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典型化的人工山水乃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骨架。自古兴建园林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5]。从生态角度分析,山与水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条件,它们是一种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同时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场所。需要强调的是,江南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水体、池岸、假山、植物及土壤等人工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小型立体生态环境,为园林空间中多物种的生存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园林环境本身的生物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假山及驳岸造型不但合乎自然美的要求,而且其峰、峦、岫、洞、谷等形态又满足了动物生存及藏身所需之场所。这些顺应生态规律的人工模拟既形成了园林景观又构成了立体生态环境。

从生态角度来看,“园内掘地开池还有利于排蓄雨水,并产生一定的调节气候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又为园中浇灌花木和防火提供水源。”江南古典园林因其私密性要求使得园内水面易成封闭体系,因此如何保持人工水池中水质的清净是一大难题。古代造园者主要通过3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暗沟通院外活水;二是尽可能加大园中水池面积。大比例的水面在当时游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三是在池中栽种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过植物来净化水体。具备了一定生态条件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为各类水陆生物提供了环境,水中可以细数游鱼、可闻蛙声一片、可观荷叶田田、可吟红掌清波,陆上则有鸟鸣蝉唱、花香袭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的交互以及园林意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植物配置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但具有其生态合理性,在手法上也是作为人与自然沟通融合的重要媒介。由于造园规模的限制,江南园林很少以单物种的群体美为追求目标,而主要是以少而精的数个物种来精心配置产生组合效果。要想取得这种组合配置的成功就必然要尊重各物种的生态学要求和生物学特性,还要注意各物种之间的竞争或互利关系。尽管江南园林面积较小且四周一般绕以墙垣,但古人十分有经验地根据各地段的地形地势条件、光照的情况、土壤的成分等结合花木的性能来选配植物,如在阴凉处种植阴性植物如女贞;背阴略有光照处栽种桂花、山茶;阶下石隙中种植常绿阴性植物如沿阶草;近水低洼处点缀垂柳、枫杨;向阳台地种以牡丹、芍药;水中种以荷花、睡莲;土壤肥沃深厚处植以高大乔木如广玉兰、银杏;地高瘠薄之地种以松柏、榆、枣;峭壁之地挂以藤萝如迎春、络石。这些经验性的配置均因符合了生态规律而取得成功,正是由于江南古典园林这种配置植物的生态合理性,才有了春色满园的景观效果,才有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之感慨。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古树名木既是园林中创造苍劲古朴气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尊重生态要求的一个重要例证。自古以来,造园者在造园时总是尽力保存和利用园址中原有的古老树木。《园治》中“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3]”即道出了古人造园时对古树名木的态度。这既是营造园林气氛的需要,从现代生态观点来分析也是尊重生态的需要,因为多年生存的大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保留大树实际上也就是保存了一个运转良好的小生态环境。

3.园林建筑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对自然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从生态观点来看园林建筑也为人与自然的交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尽管园林建筑在其体量、造型、形式及布局等方面均是为了满足园林的氛围和意境要求,然而它客观上也尊重了园林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园林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园林建筑同山、水、花木等要素十分有机的组合达到了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馆、斋、厅、廊、舫、桥等类型及其众多的建造形式均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园林环境对于建筑的要求。为避免大体量建筑对自然和生态的妨碍,园林建筑均采用化整为零、自由分散布置的原则来建造,因地制宜、因山就水、错落有致的建筑安排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嵌合关系。此外,为了减轻园林建筑的视觉体量,同时也为了增强人与自然的交互,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具有开敞性的特点。“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 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林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4.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

追求自然美的前提是园林内有一个好的人工生态环境。尽管江南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花木繁茂、古树参天、水清鱼游,园中始终保持着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园中游人的数量没有超过园内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由于江南古典园林均为私家园林,游园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因而即使再小的花园也足以让其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为了追求园林环境的自然美,古人在造园时不自觉地凭经验营造了一个运转良好的满足当时特定环境容量的园林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是追求自然美的起点和基础,是生发园林画境和意境的媒介。自然美与生态美的交融是江南古典园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南古典园林体现了古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自然和生态规律,在浓缩自然、追求诗情画意(画境) 和幽远意境的过程中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局部生态环境(生境)。这个生态环境及其因子是触发园林意境的媒介,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桥梁。这和我们当今研究人居环境时对生态的审视有异曲同工之处,由“生境到画境再到意境”的江南古典园林为我们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最具原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园林景观美不胜收。无论是从功能上、视觉上还是从生态上来说,江南古典园林均可谓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典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日益关注。城市环境改善的深入不应该只停留于功能和视觉上,还要有赖于对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充分研究上。然而“生态”一词落实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则往往变成了空洞的口号,环境的生态要求因此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笔者意欲突破以往的侧重功能与视觉,转而从生态层面对江南古典园林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