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花木产业发展的介绍

2014/2/19 15:40:07



重大突破温江县花木产业的发展马健温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是全省第一个小康县、省综合经济十强县。温江有悠久的花木种植历史,既是传统的花木之乡,又是川派树桩盆景的发祥地之一,现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花木产地之一。目前。温江县花木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花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花木产业已成为温江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花木生产的历史据传,成都盆景始于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公元221年)在宫廷大肆栽种花卉,砌台造盆钵,常将花木盆钵呈“八字”形摆设在宫前,大臣巨商纷纷仿效,后盆景技法流传到民间。五代时,后蜀王盂知祥(公元934年)随员梅翁,解甲归田,隐居于成都外西。梅翁父子喜爱梅花,将盆植梅枝捆缚、蟠扎成型,此举为川西蟠扎之始。民国时期,我县花木遍布屋基林盘,农民利用庭院空隙栽种花木,绿荫田畴,候鸟栖林,寺庙、学校也多种植花木。,每年农历2月15日花朝节,成都青羊宫花会期间,温江花户也在会上辟园出售花木。解放前,每到春季,县城逢单日赶场或各乡镇举办春台会(庙会)时,都有大量花木上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寿安乡百花村,花农陈友松在清末光绪32年(1906年)自建园圃,继由其子陈树山、其孙陈开钦经营。陈氏一家在花木技艺上很有造诣,革新桩头“掉拐法”,成为川派蟠扎名派之一。当时,成都的陈玉山、温江陈树山、崇庆陈品山、成都杨茂胜,被美称为“三陈一杨”,各有师承,技艺精良,驰誉川西。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宅基,对原有种植的花木,有的保护得好,有的荒废。1958年以后,县里所有花圃收归集体,由于管理不善,花木生产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中,花木、盆景基本被取缔,庭院内种植的花木也不同程度地遭到损毁,仅有一部分花圃、林场在艰难中保存下来,如寿安盆景园、永胜石磊林场、玉石汪家湾药圃等。这些园子的保存,为温江的花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72—1976年,为解决药物品种的供求需要,寿安黄碾村、柳江三大队、镇子先锋、踏水建国红旗、通平光明等大队兴建了规模不等的花果药园,其中除了种牡丹、佛手、芍药、桃子外,还种了一部分花木。

1978年,县农场所属的果园和各社队集体经营的园艺场、苗圃已经营10年,生产基地达81.5亩,从业人员81人,1979年产值达8万元,每亩平均931.5元,我县花木生产从此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县花木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80年,县上成立温江县花木公司,在万春建成花圃10余亩。寿安百花村,陈开钦扩建清水园艺总场。1982年全县有花木生产单位47个,面积达422.7亩,花农达1100多户,总产值达80万兀,亩产值1890元。同年成立温江县园林协会,并举办“温江首届花木盆景展销会”。1984年,全县有花木公司2个,花木场1000余个,面积扩大到3156亩,产品销往15个省市170多个城镇,产值180力兀。1985—1987年,全县花木生产走人低谷,低档花木供过重大突破于求,花木销势由旺转滞。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更加活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城乡庭园绿化、美化等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诱发我县花木生产的迅猛发展。县委、县府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把“稳粮增收奔小康”目标同发展花木生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花木产业,花木业成为农业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