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之喻体现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2014/2/19 15:40:44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它包括暗喻(metaphor)、明喻(siraile)等等,其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增加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鲜明性,可以使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用来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用以写物写景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用来说明事理,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对中英文化差异性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畅通有效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两个国家的习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本文将从花木的比喻意义方面来认识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一、花

美丽的鲜花为各民族所喜爱,但各民族由于不同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背景,对鲜花的喜好也不同。如牡丹、梅花、菊花、兰花、桂花、松柏、竹、柳等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名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汉民族的喜爱和重视。在汉语中这些花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最为丰富,可以说,这些花木的文化色彩最浓,最能反映汉民族文化背景。而英语民族对汉民族所重视的花术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他们重视的是玫瑰(rose),百合(lily),雏菊(daisy),郁金香 (tulip),紫罗兰(violet),栎树(oak),棕榈(paim),橄榄(olive),桂树(laurel)等。在英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文化色彩最浓。以下各举几例比较一下汉英民族对花木联想意义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

玫瑰,在英文化中有两层意思。其一:玫瑰象征幸福和美丽。玫瑰是英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花,尤其是红玫瑰,它几乎成了爱情的代名词,英国文人为玫瑰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诗人彭斯的诗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sprung in June,”英国历史上曾发生的玫瑰战争使红白玫瑰的组合成为了皇室的徽章,并延用至今。戴安娜王妃逝世后也被英国人民称为“英格兰的玫瑰。”“The English rose”指的就是“英国少女的柔美”。此外不同的玫瑰还表示不同的涵义。白玫瑰营表示含苞待放,情窦初开;黄玫瑰表示不忠诚;玫瑰花环表示对美丽的奖赏;枯萎的玫瑰表示红颜已老,青春已逝。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玫瑰虽美,但带刺,易使人受伤,因而难以采摘,常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易接近的姑娘。其二:玫瑰在西方还被视作沉默的象征。Under the rose喻指“私下地,秘密地”。源自这样一则神话故事:哈坡克拉提斯(希腊神话中的沉默之神)一次偶然撞见维纳斯(爱与美之神)与情人幽会。丘比特(维纳斯之子)知道此事后惟恐哈神将其外扬,就摘下一朵玫瑰送给他,求他严守秘密,哈神立即答应保持沉默。

百合花,茎干亭亭玉立,花朵生动自然,洁自流畅,是一种美丽且惹人喜爱的花。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纯洁的人或洁白的东西,如“as white as a lily”(如百合一样纯洁),“lilies and roses”(像百合和玫瑰一样美丽)。

牡丹,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富贵、荣华和幸福。它端庄妩媚,其秀、色、韵俱佳,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喻为“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唐代观赏牡丹更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而且牡丹常被用来比喻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女子。如《红楼梦》中宝钗就被比作雍容华贵的牡丹。

兰花,生于深山空谷之中,色泽朴素清秀,气韵高雅恬淡用来比喻高雅不入俗流的君子。如“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孔子家语》)

莲花又名荷花、英蓉花。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几句诗道出了莲花廉洁、正直、淡雅、谦虚的品质。所以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此外莲花还有秀美的外表,诗人还把荷花喻作妩媚、天生丽质的美女,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中把黛玉比作风露清愁的芙蓉。“芙蓉”指的就是连花。

雏菊,是英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野花,它象征纯洁,所以少女们对这种花情有独钟,认为它可以帮助自己预测爱情。姑娘们一边把雏菊的花瓣撕下来一边重复着 “爱”、“不爱”,当最后一片花瓣被剥落的时候,姑娘就会知道心上人对自己情意多深了。菊花清香怡人,在汉民族文化中有“清雅、淡泊”的象征之意。

酢浆草也是英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植物。它婀娜动人,花朵小而美丽,因顶端生有三片小叶子,又名三叶草。黄酢浆草被视为爱尔兰的象征,其顶端的三片小叶子被认为是象征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在中国它的花语是:绝不放弃你!

二、木

松柏,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因为松柏在严寒中不凋落。终年长青不败。松、竹、梅常联系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用来比喻情操的高风亮节。《论语子罕》中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现在人们还用松柏来比喻为他人做出无私奉献、为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人。松柏与高尚情操的联想意义具有独特的汉民族文化性。而英语中则用橡树来比喻坚强不屈,也具有民族性特征。

竹子,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耶!”这反映了竹子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且中国历代文人多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常用竹来喻人,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 如李白的“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郑板桥的“咬定青山小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等这些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长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凝聚了中华民族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相反竹子(hamboo)一词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就连词的本身都是从法语中借来的。英国人对竹子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热悉,英语中的“hamhoo”缺乏文化内涵。如要形容某事物不断涌现、迅速发展,汉英两种语言则采用不同的形象设喻:汉语用“如雨后春笋”来表达;英语则用习语“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多)来形容。

柳树,在汉语中通常被赋予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在中国 古人为友人送行时有一种风俗就是折柳赠友以作纪念。诗文中常用“折柳”作为惜别的代称,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的名诗“渭城朝雨涫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正是借蒙蒙细雨和新柳来烘托他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因为汉字里“柳” 与“留”谐音。在长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就将挽留、离别、思念等这样的涵义赋予了柳树。在西方文化中。柳树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腹之人等等。

此外,栎树高大挺拔、质地坚硬。英语用“oak”象征勇敢者、坚强者、果断的人。“a heart of oak”(坚忍不拔者),“Oak may bendbut will not break”(能弯不会断)。棕榈树(叶)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荣耀、胜利、优越的象征。如“in his palm days”(在他的全胜时期),“bear the plam”(得胜、获奖)。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如“hold outthe olive branch”表示愿意讲和。桂树象征着胜利、成功和荣誉,如“win one’s laurels”(获得荣誉)。

汉民族以花木喻人注重的是花木的内在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的联系,而把花木与性别相联系则注重花木的外部特征与人的外貌的联系,常用花来比喻女性,而树木则与男性相关。英语民族以花木代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久以来英语民族送花的习俗。且由于受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的影响而把花木与神相连。

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不同喻义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界的独特认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运用比喻用语时。应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实现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