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新品种苗木培育及造林管理技术

2014/2/19 11:01:32

1 苗木培育技术

1.1 育苗地的选择

泡桐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怕干旱,怕水淹。因此,在培育泡桐新品种苗木时,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通透性好,排水和灌溉方便的地块做为育苗地。

1.2 育苗地的整理

在育苗前一年的秋冬季节对育苗地深翻40~50cm,翻后细耙整平,结合深翻,每亩地施有机肥100~150kg左右,或农家肥450kg左右。深翻后经过一个冬季,可对土壤进行进一步腐熟。在埋根前1个月左右,每亩地再施入复合肥100kg左右。在次年的2月底至3月初,对育苗地进行浅耕细耙平整,作成苗床,苗床宽100cm左右,高20~30cm,床面四周要开挖方便排水和灌溉的边沟,以利于排水和灌溉。在埋根前一周左右,每亩再施入50%锌硫磷颗粒剂,硫酸亚铁10kg左右,对育苗地土壤进行全面消毒。

1.3 育苗种根的处理

采集泡桐新品种种根一般在泡桐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发芽前进行。采集时选择1~2年生、直径1~3cm、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新品种泡桐根作育苗种根。种根采集后按长度10~12cm的规格剪成种根条。为防止剪好的种根条发霉、烂根,应把采集后的种根条,在阳光下摊开晾晒半天或一天,把种根条中过多的水分晾干至切口不粘土时,即可运往育苗地进行埋根育苗。育苗一般在每年的2月中至3月上旬进行,利用选择好的泡桐新品种种根条进行埋根育苗。育苗时将种根条按粗细或不同等级分开育苗,以利出苗整齐、均匀,苗木规格一致。

1.4 育苗密度

育苗密度应根据培育目的、土壤条件等情况而定。如果培育大苗的话,一般的育苗密度为株行距0.8×0.8m,每亩大约育苗1000株左右。一年生的泡桐新品种苗木规格通常可达到地径3cm,苗高3m以上,当年即可达到苗木出圃标准。

1.5 苗期管理

出苗期。正常情况下种根在埋下后一月左右,种根顶端即开始萌芽。在5月上中旬,苗高即可达到10cm左右。在出苗期应注意及时排水,去除萌芽,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等。遇到干旱时要及时浇水;苗木初期管理。泡桐苗木的生长初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7月上旬。在苗木生长初期根系生长较快,这个时期要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抹除萌发的侧枝,对苗木进行培土,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追肥,缺水时要进行灌溉;苗木快速生长期管理。7月中旬~9月上旬苗木进入快速生长期。在生长高峰期有的苗木10天可生长1m多。这个时候是培养大苗的关键期,因此,这个时期对苗木的管理十分重要。在快速生长期要及时对苗圃地进行松土除草,去除杂草,对苗木进行追肥、培土,雨水多时及时进行排水,干旱时及时浇水,创造一切适宜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确保苗木快速生长;苗木后期管理。苗木在9月上旬以后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高生长完全停止,这个时候就进入苗木生长后期。一般情况下在9月份苗木生长仍未停止,因此,这个时候可对苗木追施磷肥,每亩追施磷钾复合肥40kg左右,追施磷钾肥的目的是促进苗木的后期生长,使苗木充分木质化,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及时防治病虫害。在育苗过程中,应随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要严密注意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2 造林及管理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根据泡桐的生长特性,造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坡度平缓、湿润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最好选择农地、四旁、通道两侧、河流两岸作为造林地。造林前细致整地。造林前一个月,先清除造林地块内的杂草、灌木等。整地方法主要采用穴状整地,穴的规格为1.0×1.0×0.8m。挖大穴可以有效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土壤透气性能,有利于苗木生长。

2.2 造林

泡桐的特性为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树种,因此,在造林时要根据泡桐的特性,合理确定造林密度。一般在成片造林时,可采用4×4m的株行距,每亩地的合理造林密度确定在42株左右。从泡桐落叶后的 12月到次年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一般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

2.3 栽后管理

泡桐能否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目的,栽后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由于泡桐根系分布较浅,不耐瘠薄干旱。因此,在栽植后要及时进行浇水、松土、除草、施肥等管理。在每年冬季应对造林地深翻一次,深约10~20cm。在造林初期,林下能套种农作物、苗木、花卉、药材等则更好,但不能套种高秆作物。泡桐属于速生树种,在栽植后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在造林后,每年要对造林地施基肥,对幼树施追肥,基肥一般采用腐熟农家肥或复合肥,在泡桐幼树四周挖穴后施入,并与表土混合均匀,同时,要对每株幼树追施饼肥或复合肥0.5~1.0kg。当泡桐幼林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时,即可进行抚育间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