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头树”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的对策

2014/2/19 11:03:33

 一、成因分析

1.严重的干旱缺水

根据榆林市治沙所对七年生杨树幼林观测试验,每亩生长166株幼苗的单位面积内,在其生长期内除天然降水之外,还需灌水500-800立方米才能正常生长。而我县年均降水量仅为300-400mm,合计对每亩林的天然供水量为200-300立方米,需水量达不到完全的满足。一棵中龄杨树在生长旺季日蒸腾耗水量达到100kg左右,每亩林地的耗水量相当于3.65mm降水。林木蒸腾耗水支出远远超出林地水分吸入,形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土壤过分缺水干旱,由于严重缺水树木未老先衰,林地水分收支的常年失调,必将引起乔木林分衰退,逆转为“小老头树”林分。

2.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

由于我县自然条件恶劣,增大了造林成活难度,致使造林树种单一,一度时期把杨树作为主要树种,光看到了杨树的速生特性,却忽视了杨树喜水肥的生态要求,到处栽植杨树,导致喜水湿的杨类幼中林在过分亏水干旱的环境中,加速逆转退化,形成“小老头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的杨树初植密度鼓非常大,每亩达到了240株左右,这样大的密度是难以成材的,造成单株营养面积的狭小,水分供需矛盾尖锐,立木间争水剧烈,必然引起急速的自然稀疏分化,造成大量劣势木的枯竭,甚至生长停滞。

3.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

定边县地域面积广阔,人均国土面积达到3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10亩以上。长期以来,群众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对农作物的管理较少。受这一观念影响,群众对栽植的树木是多少年来不闻不问,有的树木栽植了近三十年,没有进行过一次锄草,水分供给全是靠天然降水维持,无条件进行人工浇水,修枝、涂白、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更是无从谈起。由于长时间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致使许多乔木树种主干不明、萌枝丛生,导致乔木“灌木化”,生长势逐年减弱,长期下去,形成“小老头树”。

二、预防对策

1.集水整地

根据地形条件,以林木为对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与栽植区,通过这种措施的应用,基本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有效的水分调节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在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范围之内;二是在短期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湿度以维持林分的稳定性。在我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经济林80-100cm。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在我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土壤瘠薄、紧实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长不良,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到后期的生长发育。通过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幼树生长的阻力。在进行整地施工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同时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绿肥、有机肥、复合肥、土壤改良剂、蓄水保墒材料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由所选的造林树种确定。为了减少地表蒸发的损失,栽植区表面的形式以在阳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阴坡为较理想,可以降低夏季的土壤蒸发;在阴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较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温,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2.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水肥较好的地块,栽植树种可适当多样化。对于干旱的山区,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考虑。比如,速生杨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可将其栽植在条件较好的地块上,新疆杨、河北杨抗旱能力强,可将其栽植的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上,旱柳耐轻中度盐碱,可以轻中度盐碱地上栽植。

要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不能忽视灌木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作用。在定边县全境,柠条是绿化荒山、荒滩的先锋树种,该树种极耐干旱、耐贫瘠、耐啃食,在植树造林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发展。

合理搭配树种,实行混交造林。对于特殊立地条件,如重度盐碱地只能栽植红柳、胡杨等树种,无法混交搭配。一般立地条件下,要尽大量的进行混交造林。榆林市横山县近年来在沙地上推广了樟子松+紫穗槐的造林模式,不仅使栽植树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乔灌混交每亩要达到167株),而且这两种树种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等不良表现。

3.加强抚育管理

常言道“三分造林,七分管护”。由此可见管护对林木生长的重要程度。首先要把管护的资金预算到造林总投资中,这是基本前提。其次是结合当地封山滩禁牧管理,对幼林地、未成林地进行特别的管理,严防人畜危害。第三是做好幼林的前三年管理工作,包括浇水、中耕除草、抹芽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第四是将林木抚育管护作为一项长期的管理措施,县林业部门雇用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