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栽培种植技术

2014/2/19 11:08:03

湿地松和火炬松原产于北美东南部,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近年来广泛引种栽培的一种优良松树,都采用播种育苗。

圃地应选择光照充足、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亦可选用通气性良好具有团粒结构的重壤土,砂性过重的土壤往往侧根伸展过长而细根较少。菌根共生是苗木健壮生长的重要因素,一般圃地前作以松苗为好,新辟圃地应接种菌根。菌根发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5—6.8,故育苗地应为酸性或微酸性土,在中性或微碱性土上由于菌根发育较差,而苗木生长不良易发生黄化现象。此外,土壤的整个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菌根而最终决定着松苗的生长状况,凡是土壤中有机质多,菌根发育就好。圃地的精耕细作也为菌根的形成和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一般为春播,在无霜害的情况下应尽量提早播。种子发芽很不整齐,持续期长,播种前须进行催芽,可用50—60℃温水浸种24小时,但以低温层积催芽的效果较好,即将种子与砂混合或成层相间,置于0-5°C的低温条件下一个月左右,不仅可提高发芽率,而且可使种子发芽迅速整齐。在催芽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检查,保持砂处于湿润状态。一般采用开沟条播,为预防猝倒病发生,可按1:200的比例将6401农药与过筛的细土混拌,撒于播种沟底。播种沟间距离为18-20厘米,因种子珍贵,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通常不间苗,所以播种时种粒间距离应大致相等,一般为2-3厘米,每米长播种40粒左右。湿地松每亩播种量3-3.5公斤,火炬松2-3公斤,播后覆盖拌有6401的药土或黄心土,并随即覆草。

幼苗出土前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播种后约20-30天出土,湿地松比火炬松出苗略早,当幼芽出土30-40%时开始分批揭草。子叶带种壳出土,而且种壳脱落缓慢,须严防鸟害,派专人看管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在出苗期中,幼苗处于子叶时期,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抽梢,出现初生叶和侧根,但此时对干旱和病害的抵抗能力弱,要注意灌溉,预防发生猝倒病,可定期喷洒0.5%波尔多液,如已发病则立即喷0.5—1.0%硫酸亚铁防治。幼苗生长迅速,6月中旬即开始出现次生叶和侧枝,进入速生期,7月份为生长最旺盛时期,苗高平均每10天可增长2—3厘米,8月上旬大部分植株开始形成顶芽,但8月中下旬又开始第二次抽梢,9月中旬大部分植株第二次封顶,不少植株又开始第三次抽梢,湿地松和火炬松苗一年抽梢数次,多达4轮枝条,以第一次抽梢最旺。10月中旬除个别植株外,苗木高生长普遍停止,但地径生长尚在显著增长,直至11月下旬才停止。苗木在生长过程中,如遇蹰地干燥失水,或雨季积水,土壤过湿或肥力不足时,往往出现苗木叶色变黄,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所以须及时灌溉,尤其在高温干旱的7-8月间,苗木生长旺盛时更要持续抗旱,但雨季又要注意排涝。及时除草松土,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适当追肥,施氮肥应在8月上旬以前结束.后期可施钾肥,以免引起苗木徒长和影响苗木木质化。

一年生湿地松苗高可达30厘米以上,地径0.5-1.0厘米,火炬松苗髙达25厘米以上,撊造林。优良苗木应该是茎干粗壮、坚硬、木质化良好,冬芽发育完全,根系发达,地径0.7-0.8厘米,可以出计束较多,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

为了有效使用种子,提高单位面积苗木产量。近年各地采用芽苗移栽,即先进行温床催芽,当幼芽刚脱壳尚未长出侧根时移栽于画她,移栽的株行距一般为8x10厘米。采用容器育苗对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造林成活率有较好的保证。育苗容器常使用由聚乙烯薄膜制成的育苗袋,直径6厘米,高15厘米,容积约为400立方厘米,在容器壁上每隔2厘米打一个直径0.5厘米的小孔,以便通气排水和根系伸展。容器内所用的土壤,应该是在反复灌水后不至于板结,同时在灌水后半小时内即能充分排水的,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作为培育松苗用的,特别要有利于促进菌根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常用的是腐殖质含量高的森林表土、湖泥、火烧土等再添加20%左右的松林表土以接种菌根。土壤应为酸性(pH值5—5,5)。可直接在容器内播种,但一般都是先在砂床播种,待发芽出土刚脱去种壳时,拔出芽苗,移植到容器内。播种时期因地区而异,华南沿海可于秋季种子成熟后随即催芽播种,到翌舂用半年生苗造林,或者春播在雨季造林。长江流域一带多在舂季播种,当年秋季或翌春出圃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