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油松的繁殖技术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014/2/19 11:41:30

1 油松育苗及繁殖技术

1.1 种子处理

选择20~50年生长健壮的母树采种,果实9月份成熟,当球果由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种子成熟,应及时采收,采收过迟,球果开裂,种子飞散。采种时用采种钩将球果采下,摊放在阳光下曝晒3~5天,每天翻动2次,晚间堆积覆盖。待鳞片开裂,用木棍轻打,脱出种子,轻轻揉搓脱翅,风选净种,装入袋子,放在室内贮藏。

1.2 整地施肥

育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方便的砂壤土或壤土,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或中性。山地育苗,应选择靠近造林地,海拔高度1000米以下,坡度30。以下的阴坡、半阴坡、土层30厘米以上、土壤较为肥沃的地块。切忌在土壤粘重、盐碱地、低洼地和山顶风口处育苗。播种前要深翻整平,整地深度25~30厘米,结合深耕每亩施基肥 2000~3000kg、过磷酸钙10~15kg。为预防猝倒病、立枯病和地下害虫,应进行土壤消毒,每亩撒施硫酸亚铁4~5kg,喷布氧化乐果或辛硫磷溶液。

1.3 播种育苗

一般在4月份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可用0.5%的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15分钟,或者用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然后进行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在50℃~60℃温水中浸泡一昼夜,水温自然冷却,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放入容器内上面盖上湿布,置于温暖处催芽,每天用温水淘洗一次,5~6天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或者在播种前一个月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选择地势高燥、背阴处,挖一条深 50厘米、宽80~100厘米的沟(沟的长度根据种子的多少确定),先在沟底先铺约10厘米厚的湿沙,然后填入混沙的种子,厚20~25厘米,上面盖沙与沟平,用草扇覆盖,定期翻动检查,待种子约三分之一露白时即可播种。采用条播法育苗,行距15~20厘米,开沟深度3~5厘米,覆土厚度1~1.5厘米。播后轻轻压实。播种量每亩15~20kg。

1.4 后期管理

播种后一般不浇水,经过催芽的种子播种后7~10天幼苗出土,在发芽出土后、种壳脱落前要注意防鸟害。油松幼苗群体效应明显,不宜过早间苗,间苗最适宜期在6月中下旬,株距1~2厘米,即每米播种沟留苗70~100株。油松幼苗耐旱怕涝,幼苗期一般不浇水,要勤松土除草。从6月开始幼苗进入速生期,每间隔20天追1次肥,每亩追施尿素或复合肥5~10kg,每次追肥后应及时浇水。8月下旬后停止追肥,控制浇水。

2 常见油松的病虫害及防治

2.1 油松针枯病 又名落叶病,是危害油松的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脱落。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各种病叶上就会产生典型症状:即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约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于每年的秋季油松老叶脱落较多的10月中旬以后,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3)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15天喷1次,连续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加以控制。

2.2 油松锈病

症状:各种松树上发生的针叶锈病,其症状基本相似,感病针叶最初产生褪绿的黄色段斑,其上生密黄色小点,后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即性孢子器。随后病斑上出现橙黄色的囊状突起,为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常数个相连,成熟后不规则开裂,散生黄色粉状孢子。病叶上常残留白色膜状包被。最后病叶枯黄脱落或病斑上部枯死。

发病规律:黄檗和白头翁鞘锈菌,以性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来年四月上旬至五月下旬在松针上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气流分别侵染黄檗、白头翁,七至九月份在叶背形成夏孢子堆,随后又产生冬孢子堆。八至九月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再侵染松树,在松针上产生性孢子器越冬。山地阴坡发病率比阳坡重;山中、下部的发病率比山上部重。

防治措施:营造混交林时,避免黄檗与油松混交;有条件地区可喷硫磺粉或0.3~0.5oBe石硫合剂,或用80%代森铵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500倍液等防治。

2.3油松针绣病

症状:染病松针初生褪绿斑,长短不一,在斑段的正面现丘疹状褐色小点,排列成行,后转成暗褐色,且在褐色丘疹的对侧产生黄白色至桔黄色的疤囊,高 1~1.5mm。疱囊成熟后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后留下白色膜片,以后破裂脱落。病叶逐渐枯黄脱落。年年发病的油松主枝变短,严重时松枝干枯或全株干死。

传播送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冬孢子于秋后侵入针叶后越冬。翌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锈孢子,借风雨传到一枝黄花或紫菀叶上并进行为害,5、6月份产生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进入秋季形成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清除一枝黄花、紫菀等转主寄主,切除其侵染源,可有效地防治该病;必要时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