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著名中药“浙八味”之一,主产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区,常年种植面积在5500hm2左右。根茎入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胎动不安,属常用大宗药材。
“鸡腿白术”以形似鸡腿而得名,是咸丰县农民的传统产业,年种植面积均在2000hm2以上,年产量在4000t以上。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被认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白术GAP示范建设基地”。
根腐病是鸡腿白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降雨多或土壤粘重病害呈加重趋势,常导致白术成片死亡,该病常年病田率80%以上,病害损失近30%,部分田块因病失收。为此,从2009年起我们开展了“鸡腿白术规范化种植及病虫害防治”项目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主要病状
1.1 病原 白术根腐病为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菌。
1.2 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呈黄褐色,随后变褐色而干瘪,并继续向茎部蔓延,后期根茎干腐,皮层与木质部脱离,叶片由绿转黄,顶部叶片萎蔫,直至全株枯死。发病率和损失率一般为20%~50%,严重时可达80%,甚至全田绝收。
根腐病在鸡腿白术产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主要为害白术的细根和地下根茎,发病后白术的细根毛变褐干枯脱落,然后向根茎蔓延;当病害蔓延到根茎时,横切根茎可见到维管束变为红褐色;当根茎部的须根全部干枯脱落,根茎变软,外皮皱缩干腐。由于根系及维管束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养料和水分的吸收和输导,导致地上部心叶褪绿变黄,萎蔫下垂,呈失水状,后期全株枯死,死亡的植株极易从土中拔起。
2 发病规律
据资料记载,该病菌以菌丝体、厚壁孢子在土壤中或依附于病残体组织上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高温、高湿以及植株生长不良有利病害发生。田间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在15~28℃范围内,气温与发病率成正相关。21~27℃为发病适温,25~26℃为最适温度,病情上升迅速。发病率曲线变化比气温变化延迟3~4天。降雨量增大,相对湿度增高,病害加重。在适温条件下,降雨高峰后10~15天出现发病高峰。大气相对湿度波峰后5~7天,出现发病波峰。地下有害生物(如蛴螬、线虫等)的为害,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会加重发病。病害发生程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在从未种过白术的田块中,砂地病害明显要轻,后期平均病株率11.9%,而土壤粘重的田块发病率常达60%以上。白术与玉米间作套种有互利作用,能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据初步分析,其原因是白术喜阴凉,忌土壤高湿,套种玉米后,玉米需水量大,明显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抑制了根腐病的发生,提高了白术保苗率。高温季节玉米又能遮荫降温,减少阳光直射,改善田间小气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