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定县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柿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5733hm2,年产鲜柿6.5万t。柿炭疽病是永定县近年来在柿树上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枝梢及苗木。果实受害后变红变软,提早脱落;枝条发病时,极易造成枝条折断和枯死。尤其是早熟红柿更易受到侵染,一般减产30%-50%,甚至绝收,造成毁灭性损失。
1 发病症状
果实受害最初在果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深褐色至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到5mm以上时,为近圆形深色凹陷病斑,外围呈黄褐色,病斑中密生灰色至黑色隆起小粒点,略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遇雨或高湿时,分生孢子盘溢出粉红色粘质的孢子团。病斑深入皮层以下,果肉形成黑色的硬块。一个病果上一般有1-2个病斑,多则达10余个。造成病果提早脱落。
新梢染病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初于表面出现椭圆形褐色稍凹陷小斑点,后变暗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出现褐色纵裂,其上产生黑色小霉点。病部木质部腐朽,病梢极易折断。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柄和叶脉上,初为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色或黑褐色,叶片病斑呈长条状或不规则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涌出粉红色粘质物或锈水。病斑长10-20mm,其下木质部腐朽,病梢极易折断。由于叶脉感病后不再长大,故当叶肉细胞继续生长时,常造成叶片扭曲。若枝条上病斑较大,病斑以上枝条易枯死。
2 发病特点
柿炭疽病原属子囊菌球壳菌目,无性世代为Gloeosporium kaki Hori。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干果、叶痕和冬芽等处越冬。第2年初夏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新梢、幼果。生长期分生孢子可以多次侵染。病菌可从伤口或表皮直接进入,有伤口时更易侵入为害。从伤口侵入时潜育期为3-6天,直接侵入时潜育期为6-10天。枝梢发病一般始于5月上旬,直至秋梢;果实发病时期一般始于5月下旬-6月上旬,直至采收期。发病重时6月下旬果实开始脱落。炭疽病菌喜高温高湿,雨后气温升高,易出现发病盛期。夏季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9℃或高于35℃,不利于此病发生蔓延。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易发病。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1.1 及时排水。夏季雨水过多,排水不畅,加重病害发生。因此,雨季到来之前,必须完善果园排灌水系统配套建设,保证雨止土干、及时降湿。
3.1.2 及时修剪。通过夏季修剪除去密生枝、重叠枝、瘦弱枝、病虫枝,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柿园湿度。
3.1.3 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促进枝梢健壮,避免枝条徒长,增强抗病力。
3.1.4 清园除菌。清洁果园,冬季剪除着生角度不合理的枝干、剪去病枝梢、摘去病虫果、扫除落叶;生长季及时剪除病梢、摘除病果,清除地下落叶、落果。并将上述废弃物集中烧毁或在病果、病梢上撒施生石灰后覆土深埋,彻底清除菌源,减少再侵染菌源。
3.1.5 苗木消毒。选用良种壮苗和健壮接穗。在定植前用20%石灰乳剂或1:3:80波尔多液浸苗10分钟消毒。
3.2 化学防治
3.2.1 休眠期防治:萌芽前喷施5°Be石硫合剂可有效消灭越冬病源。
3.2.2 生长季防治:在5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喷洒药剂防治效果显著。落花后20天内喷1:3-5:400-600的波尔多液。其它可选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0%柿病清800-10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800-15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间隔10-15天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