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鳞茎腐烂病多发生于鳞茎基部和根部。贮藏期间,鳞茎根盘部遭病菌侵害后,向上迅速延及鳞茎向内部扩展,病斑同时也向周围蔓延,但速度较慢感病部位变褐色或紫褐色。鳞片间有时产生白色或粉红色丝状物,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抱子。后期病球肉质鳞片呈干腐海绵状剥落。病轻的鳞茎作种栽植,长出的植株矮化,叶短小,呈浅黄绿色,并逐渐出现褐色斑点,地下部根少,根毛和细根呈水渍状并变褐腐败,最后整个鳞茎腐烂,植株枯死。
水仙鳞茎腐烂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水仙尖镰抱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无性泡子有大型镰刀形的分生抱子、小型椭圆形的分生抱子和圆形的厚垣抱子,以这三种袍子进行侵染传播。水仙鳞茎腐烂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抱子在带病鳞茎、病残体、病根和土壤度过不良环境,从昆虫咬伤和机械伤口侵人,也可直接侵人健康根系。适宜病菌侵染的土壤温度为23--320C,最适宜温度为28-301C,低于13'C,病菌很难侵染.降雨的地表径流、灌溉水流等可使病菌在田间传播.鳞茎的挖掘、清洗和分级等操作过程中,若将病、健鳞茎混在一起,将大大增加感染的机会。土壤偏酸,多雨潮湿,翁重积水。以及氮肥过多,都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与蔓延.
防治方法:①挖掘、挑选和分级操作时避免产生伤口,迅速干燥,贮藏于阴凉、干燥和通风的地方.②收获后、贮藏前、种植时都需仔细检查,剔除带病鳞茎,集中销毁。③种植前用50%苯来特800-1000倍液浸泡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