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玫瑰更红?

2014/2/17 15:32:05

 玫瑰[注:本文所述玫瑰为现代月季的俗称]花朵颜色的变化极为复杂,主要是受遗传基因所控制,故红色品种的母本,无性繁殖的后代的花色,不可能为黄色(除非发生芽变),可能产生的差异也只是因环境造成颜色深浅浓淡之别而已。
色素是构成颜色的主体,红玫瑰花朵所含的色素,依开花程度不同而异。早期为类胡萝卜素,至后期为类黄铜素的花色苷基素。花色苷基素是由糖经过代谢作用而产生,且须与糖结合为配糖体才能存在细胞液中,故糖的含量会影响花色苷基素的含量,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线、二氧化碳浓度及不同管理方式,都会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碳水化合物的蓄积。换言之,环境因子也会影响花色苷基素的含量。现将环境因子逐一讨论。

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低,花辦颜色越深。在10℃~20℃下,红色的花辦较30℃时深。若温度更低,某些品种会变黑。而花朵及叶片接受低温的反应不同,若花苞形成后,将整株玫瑰给予18℃/4℃的日/夜温差,则花青素的含量高,若只有花苞接受18℃/14℃的日/夜温,则花青素含量逊之。只有叶片接受低温,而花苞仍在高温下,花青素含量减少更多。所以叶片虽可供给合成花色苷激素的碳水化合物,然而真正控制其合成的机制仍在花苞。温度主要影响花青素的浓度,对花青素的种类影响不大,低温时花青素的含量较高温时多,低温下会变黑的花辦,其花青素的含量往往较红色者高2~5倍。高温也会使花色苷激素与糖结合的键活性增加,而提高丹宁含量,而丹宁会与花青素结合,使颜色更浓。低温可降低呼吸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增加合成花青素的原料。此外,低温时花瓣上的表皮细胞较大,高温下则较小且结构平,因物理折射作用的影响,所以低温下看起来颜色较深,高温下颜色较浅。所以夏季生产的玫瑰色泽不佳,即因高温所致。若在花朵开放期用喷雾器喷洒水滴干花朵上,可降低4℃~5℃的温度,即可增加50%的花青素,使花瓣的颜色加深加浓。

光线的影响

光线也会影响色素的合成。光又时光合作用中的主角,在弱光下玫瑰会因缺乏碳水化合物而红色变淡。不同的开花时期对光的敏感性不同,在枝条伸长期,弱光对花色影响小,在花芽分化后至花朵开放达8cm时,弱光或全株遮光会大量减少花青素的合成:至花朵盛开时再遮光,色素所受的影响又不大了。在我国的北方,冬季下雪温室栽培玫瑰多以人工照光,以补光线之不足。光线不足影响生长及开花,光线充足可得较佳品质及色泽的玫瑰花。

二氧化碳的影响

温室栽培玫瑰,冬天时门窗紧闭,室内二氧化碳缺乏,故增加二氧化碳可增加产量及提高品质。但在弱光下增加二氧化碳也无效。

栽培管理的影响

良好的管理方法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花朵开放前四天将叶片全部去除,则花色介于白色与粉色之间,叶片保留多者颜色较浓。每到夏季,因高温多湿,易遭病虫害侵袭至叶片发育不良,直接影响花朵颜色。也可能是高温加速木质化,使合成色素的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如果将玫瑰过度强剪也会影响今后的颜色,留下过多的花蕾也会使花颜失色。既然碳水化合物会影响花色,我们便试着再叶片上喷蔗糖,也有增加花色的效果,但此法在实际栽培上易引起病虫害。

瓶插时的变化

除了田间栽培会因环境变异而有颜色浓淡变化外,瓶插时也很容易发生花瓣变蓝的情形,老化时尤其明显。变蓝多有花辦边缘开始,而后扩散至全部花辦。早期认为细胞液中缺少丹宁是变蓝的原因,后来发现在栽培期间给予过多的钾肥,会使变蓝的情形更严重。而且升高pH值及增加花青素/花黄素的比例,都易使花瓣变蓝。发现PH值提高是因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的缘故,而同一朵花辦变蓝的边缘部分,其游离氨要较未变蓝的中间部分多2.3倍,因此pH值提高许多。花青素对pH值很敏感,稍微增加pH值即由红色转兰色,这可能是花瓣变蓝的主因。此后又陆续发现金属离子,如铅、铝等会与菊红素结合形成络化合物,并提高细胞液的pH值以致变蓝。

瓶插时使用保鲜剂,不但可供给糖作为呼吸基质,且可促进吸水,并保持细胞膜的完整,维持切花组织的pH值不变,更可使水中的铅或铝沉淀,减少与色素结合的机会,避免变蓝。在一般家庭中,若无保鲜剂,也可用饮料取代,也可增进品质,延长寿命。

要拥有美丽的红玫瑰,在栽培时除慎选品种外,还须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在夏季高温时,设法降低植株温度,不但可减少因呼吸作用造成碳水化合物的损失,也可减少病虫害,并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冬季日照不足,可配合人工照明,增加光合作用之效率。其他如适度的修剪、施肥等良好的管理方法,不但可有良好的花色,也可有优良的品质。瓶插时加入保鲜剂,可延长寿命。如此由田间至瓶插一系列的管理,自不难有美丽的红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