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果蛀蛾科(Carposini-dae)。又名桃蛀果蛾。果树害虫。为害桃、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成虫体灰白或灰褐色,雌虫体长5~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略小。
桃小食心虫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8mm,翅展16~18mm;雄虫体长5~6mm,翅展13~15mm,全体白灰至灰褐色,复眼红褐色。雌虫唇须较长向前直伸;雄虫唇 须较短并向上翘。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近似三角形蓝灰色大斑,近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黄褐或蓝褐斜立的鳞片。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翅缰雄1根,雌2 根。
卵形态特征: 椭圆形或桶形,初产卵橙红色,渐变深红色,近孵卵顶部显现幼虫黑色头壳,呈黑点状。卵顶部环生2~3圈“Y”状刺毛,卵壳表面具不规则多角形网状刻纹。
幼虫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3~16mm,桃红色,腹部色淡,无臀栉,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至深褐色,臀板黄褐或粉红。前胸K毛群只2根刚毛。腹足趾钩单序环10~24个,臀足趾钩9~14个,无臀栉。
蛹形态特征: 蛹长6.5~8.6mm,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翅、足和触角端部游离,蛹壁光滑无刺。茧分冬、夏两型。冬茧扁圆形,直径6mm,长2~3mm, 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长7.8~13mm,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一端有羽化孔。
桃小食心虫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⑴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距树干1米的范围、深14厘米的土壤挖出,更换无冬茧的新土;或在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后,在树干1米内压 3.3-6.6厘米新土,并拍实可压死夏茧中的幼虫和蛹;也可用直径2.5毫米的筛子筛除距树干1米,深14厘米范围内土壤中的冬茧。
⑵在幼虫出土和脱果前,清除树盘内的杂草及其它覆盖物,整平地面,堆放石块诱集幼虫,然后随时捕捉;在第一代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虫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
⑶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在树盘地面上,防止越冬代成虫飞出产卵,如与地面药剂防治相结合,效果更好。
生物防治
桃小食心虫的寄生蜂有好几种,尤以桃小早腹茧蜂和中国齿腿姬蜂的寄生率较高。桃小甲腹茧蜂产卵在桃小卵内,以幼虫寄生在桃小幼虫体内,当桃小越冬幼虫出土 做茧后被食尽。因此可在越代成虫发生盛期,释放桃小寄生蜂。在幼虫初孵期,喷施细菌性农药(BT乳剂),使桃小罹病死亡。也可使用桃小性诱剂在越冬代成虫 发生期进行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