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黑斑病

2014/3/26 10:33:00

  别名 斑点病,疤拉杆子,吊干籽。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花轴、果柄、果实。叶片罹病后,在叶尖、叶缘或叶中间生成近圆形、不规则形、水浸状的褐色病斑。初为黄褐色,渐次转为黑褐色。病斑中心部分色泽稍淡,干燥后极易破裂。多雨潮湿时,病斑扩展扱为迅速,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延至叶柄,使叶片提前脱落。茎、叶柄、花梗处的病斑圆形,褐色,逐渐伸成长条斑。病部凹陷。茎上病斑可深陷茎内。形成疤拉杆子.使茎易于折倒。花梗发病后,花序枯死,果实与籽粒干瘪,萎缩形成吊干籽。果实上病斑褐色,水浸状,不规则。被害种子起初表面米黄色,渐次转为锈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各病部均可生出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在这种情况下,胚乳极易变黑霉烂。受害的根、根茎、芽苞起初呈棕褐色、湿腐状、圈形病斑,逐渐扩展。全根变黑.,腐烂。

  病原 Altemaria panax Whetz.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链格孢属。分生抱子梗2~16根束生,褐色.隔膜1~5个,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直或有一个膝状节.16~64μm × 3~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倒棍棒形,黄褐色,咀喙稍短至长,色稍淡.不分枝.孢身至咀逐渐变细。孢身具0~9 个纵隔膜,横隔膜 3~15个,横隔膜处稍缢缩,大小为32~96μm × 12~24μm, 喙具横隔膜0~3个.大小为 6~74μm ×3~5μm。

  侵染循环 病菌以营养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地上部器官的病残体上、土壤中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田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此外,病菌亦可存活在受害的部分。一旦人参出苗至展叶期,潜存的病菌即可侵染为害。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侵入。环境条件适合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为害。

  发病条件 本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以25℃为最适,搞于30℃或低于10℃均不能造成侵染。分生孢子在温度为18~22℃情况下,4小时后即开始萌发,12小时萌发率可达95%-98%。在平均气温15.6℃,空气相对湿度为76%的情况下,黑斑病菌的潜育期为7-10天,随着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潜育期缩短至5-8天。

  本病在吉林省一般于6月初开始发生,病菌可借助风雨和人工操作等扩散传播。7-8月为盛发期,如遇暴风雨,空气湿度大,蔓延迅速。干早季节病轻,9月以后气温下降,病害逐渐减轻。

  防治

  1.种苗处理:可用1%福尔马林浸种10~15分钟,冲洗后晾干傕芽播种。参苗出土后,可喷洒代森锰锌1 000倍液或多抗霉素 200x10-6,每隔10-15天进行1次,雨季可多喷几次。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处病枝、病叶和病果。秋后收集残枝败叶烧毁,杜绝越冬菌源。

  3.药剂防治:一般于6月初进行第1次喷药,每隔 7~ 10天喷1次。常用药剂有1:1:160波尔多液、 50%代森锰锌500-800倍液、代森铵800-1000倍液及多抗霉素100- 150×10-6等。

相关信息
  • 人参黑斑病 2014-3-26
  • 人参菟丝子 2014-3-27
  • 人参斑枯病 2014-3-27
  • 人参日灼病 2014-3-27
  • 人参绣腐病 2014-3-26
  • 人参疫病 2014-3-26
  • 砖池里种人参 2013-10-25
  • 人参红皮病 2014-3-27
  • 人参细菌性软腐病 2014-3-26
  • 人参褐斑病 2014-3-26
  • 人参菌核病 2014-3-26
  • 人参菜栽培技术 2014-3-06
  • 园艺盆栽人参技术 2014-2-20
  • 人参加工技术 2013-10-25
  • 人参的种植方法 2011-1-11
  • 人参栽培配套技术 2010-12-15
  • 人参栽培技术(一) 2010-12-15
  • 人参花图片 2007-8-29
  • 锦鸡儿黑斑病 2011-1-21
  • 紫丁香黑斑病 2010-12-30